亂世白卷 - 陶傑

亂世白卷 - 陶傑

特區十二年,香港如果還有創意,應該早就產生無數的喜劇。
一個社會有沒有出息,看他對一個時代有沒有交卷。中國抗日戰爭八年,沒有一冊像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的巨構面世。十年「文革」,也沒有傳世的史詩式小說,早已為歐美漢學家所不屑。
首相戴卓爾夫人執政十一年,創作喜劇的,都思想左傾而反叛,但戴夫人的形象太巨大,不是崇拜她,就是仇恨她,喜劇作家反而靈感枯竭。
馬卓安上台,又太渺小了,小得不值得嘲笑。但是保守黨十多年,英國的喜劇出了一個戇豆先生:一個小資產階級,在沉悶的都市生活,在孤獨裏以自嘲來排解無奈。MrBean不但在英語世界走紅,而且輸出世界。
中國人說「國家不幸詩家幸」,不幸專指戰亂,中國人只期待戰亂時能多出幾個屈原杜甫,從沒想到過太平盛世,應該誕生幾個喜劇之王。英國人享受民主自由,生活太穩當,喜劇反而發達。倫敦獨立電視台的長壽木偶喜劇《爛像》(SpittingImage),在八十年代,把列根和戴卓爾夫人開玩笑:「佳人有約」,列根對着鏡子,大特寫在剪着鼻毛。到馬卓安搬出首相府,長壽劇集無以為繼。
貝理雅時代的電視喜劇名叫TheThickofIt,專以貝理雅政府的「心戰室」為嘲諷。國內左翼抬頭,濫講人權,也出了一個專門宣揚歧視的《小不列顛》,劇中角色,不論種族,全部猥瑣,刻薄得不得了。還有《凸務之王》的色情鬧劇,都在自嘲昔日帝國的墮落。
還有一個節目叫《每周笑史》(MocktheWeek)。政府換屆,英國的喜劇人磨拳擦掌,準備迎接一個創作新紀元。連帝俄時代,也有果戈里的喜劇《欽差大臣》,中國在七十年代末抄襲成《假如我是真的》,生逢亂世,沒有史詩和悲劇誕生,特區十二年,也沒有像樣的喜劇出籠,可以外輸,可以傳世,這十二年,沙士人命三百條,跳樓燒炭無數,社會付出犧牲,對後世並無回報,即使有什麼「西九」,不過一堆豪華磚頭。二十一世紀領導世界?除了把石油和資源搶得貴貴,又憑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