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一些在大學教書的朋友,常提到那時的大學生如何沒有禮貌,不關心社會,不關心政治,甚至不關心所有與課本、與考試無關的知識。在校園碰到不會跟老師打招呼,上課遲到大模斯樣,外地一些名學者來學校演講,常常是記者比學生還多。這種情況使這些教授很洩氣,尤其是教人文科學的教授。
我相信這不僅是香港一個地方的現象。
最近這兩三年,很少聽到在大學教書的朋友抱怨了。上星期與兩位教師談起,說現在的學生比十年八年前好得多,懂事、謙卑、有禮,其中不少也關心社會,常談論跟自己不直接相關的國家社會大事。於是我想到,對呀,為什麼過去只有維園阿伯,而近年忽然出現了維園阿哥呢?為什麼早幾年在各次社會運動中很少有年輕人的身影,而近年無論在天星、皇后的保育運動,還有反高鐵,特別是五區公投中,年輕人都成了主力?是什麼因素造成年輕人這種改變?我想也許有以下一些原因吧:
首先是年輕人的出路不像十年前那麼好、那麼順利、那麼充滿機會了。大學畢業不是有好差事的保證,縱有薪資也不高。有人說,年輕人現在「識驚」了。
其次,在「識驚」中,社會的不公又越來越明顯,而且種種不公還降臨到年輕人身上,使他們不能不奮起。
其三,互聯網的興起、普及,開拓了年輕人的視野。在網絡世界,他們什麼都知道。六四對年輕人來說,雖然是他們即使已出生也不會是記憶範圍的事,但在網絡上,他們都看到,也都知道,因此六四晚會才有這麼多年輕人。
年輕人的覺醒,不僅在香港,也在大陸。香港和大陸的從政者、掌權者,誰也不能忽視年輕人崛起的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