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聯辦副主任李剛先生會見普選聯七位代表後表示,普選聯及民主黨建議新增功能組別議席由全部選民投票產生的建議不符合《基本法》的立法原意,也可能被人質疑違反○七年人大常委會的決定。這樣僵化的回應着實令人失望,也不利於透過溝通會晤打破政改僵局。
首先應該看到,政改僵局已經困擾了香港多年。要打破這個僵局,各方面不但需要勇氣與誠意,更需要有心思及彈性,更需要放棄僵化的想法,為政改注入新的元素。只有這樣才能在無路中找出路,才能擺脫僵硬不動的死局,為落實全面普選創造條件。二○一二年政改方案讓人難以接受除了缺乏普選路線圖外,也因為方案基本上「翻叮」○五年被否決的方案,沒有對功能組別作任何改動,沒有改變功能組別是少數人禁臠的事實。今次民主黨、普選聯建議把新增的五個區議會功能組別議席改動,讓市民有份參與投票雖然未能完全改變功能組別代表性不足的問題,但至少能淡化只有小部份人在立法會選舉有多一票的不公平狀況,至少能提升市民的參與。中央政府及特區政府怎麼不肯認真考慮這個「創新」的方案呢?
此外,五個新增功能組別議席由市民選舉產生不會改變立法會內的力量平衡,不會大幅削弱工商界及專業人士在議會的代表性及影響力,不會出現一黨獨大或少數政團壟斷的情況。對於渴求穩定的中央政府及特區政府來說,這個溫和的變革有甚麼值得憂慮呢?
更重要的是,人大常委會明確定出二○二○年普選立法會後,政制進一步開放,政制走向更普及而平等是必然的做法。而二○一二年、二○一六年的立法會也不可免要在議席比例、分佈及選舉方式上作改變,以達至最終普選的目標。既然是這樣,開放少數功能組別議席讓市民參與選舉可說是為全面普選作準備的一步,可說是循序漸進邁向政制全面開放的一步。甚至可以說,民主黨及普選聯的提議是協助落實人大常委會決定的一步。中央政府及特區政府怎麼不積極考慮呢?
至於說開放功能組別讓市民參與可能不符合《基本法》立法原意則只能反映有關官員的教條主義態度。在《基本法》起草期間,草委集中討論的是回歸頭十年的政制情況,兩份附件所寫的也是頭三屆特首及立法會的選舉安排,對第三屆以後包括二○一二年該如何演變,如何調整並沒有甚麼討論,也談不上有甚麼規限。更何況當人大常委會按《基本法》第四十五條及六十八條確定香港在二○一七及二○二○年普選特首及立法會後,二○一二年政制已成為普選過渡期的一部份,已應該開始按普及、平等參與的原則調整政制及選舉安排。開放功能組別,活化功能組別,加強公眾參與肯定符合政制朝普選方向邁進的大原則,肯定符合《基本法》政制條文的立法原意。換言之,只要官員不拘泥於兩份附件,只要官員明白從二○一二年開始政制該朝新方向邁進,所謂不符合立法原意的憂慮將會一掃而空。而二○一二年的政制也將有更大的改造空間。
解決政改死結最需要的是創造空間拉近彼此的分歧。中央政府願意拋開教條採取更靈活開放的態度嗎?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