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到一篇有關「基金回報」與「基金投資者的實質回報」之研究報告,在近期風高浪急的市況,頗值得與大家一談。
首先,基金回報即一般在基金單張(FactSheet)所提供的回報,例如1年回報12%、3年回報10%等資料。至於基金投資者的實質回報,就是指投資者投資於該基金最後獲得的真正平均回報。
基金回報對投資者的實質回報固然重要,但根據研究顯示,基金波幅更為重要,由於基金投資者的實質回報與基金波幅是成反比的,即基金越波動,投資者的實質回報便越低!
就以一隻過往在美國表現極佳的基金為例,它在過去10年每年的平均回報高達18%,即投資1萬元,在10年後便增值至5.2萬元,升幅達423%,頗為不俗。可是當調查過往曾投資該基金的投資者時,卻發現他們最終獲得的回報並不好,有些投資者甚至出現虧損。
買賣時間影響回報
箇中原因並非基金的回報資料出錯或誤導,而是投資者買賣的時間問題。由於該基金在過去10年每年18%回報,由1萬元增值至5.2萬元,是指在這10年間不論狂風巨浪,投資者也如常將資金投資於這基金,才獲得的回報。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投資者大都見到基金飆升時便忍不住高追,但遇到一些風吹草動,便慌忙止蝕,結果往往是高買低賣,剛好與低買高賣的投資原意相反,試問又怎會賺到錢?
此外,由於風險與回報往往成正比,一隻10年平均回報如此高的基金,其波幅肯定不會低,其間不少投資者可能捱唔住,而在中途止蝕離場了。所以在揀選基金時,除了研究基金過往的回報外,亦須考慮其波幅是否太高,自己頂唔住而中途沽貨,結果是由賺變蝕!
就以筆者喜愛的電訊設備股中興通訊(763)為例,由2004年12月3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止,中興的股價由9.212元升至32元,5年間的複式回報高達每年28.28%,跑贏不少基金,但在這5年中,中興的股價亦並非一帆風順,其間也有不少大上大落的情況,若投資者因一時波動而沽貨,肯定不能賺盡如此高的長期回報。最後,若要高回報,投資者要食定驚風散,正如投資市場是沒有免費午餐的!
譚紹興
作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