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昨日在北京結束,雙方雖簽署八項協議,涉及貿易、融資、能源、公共衞生等領域,但在人民幣滙率、貿易平衡、軍事交流等重大問題上並未取得進展,與訪華美國高官陣容之豪華實在不相稱,顯示所謂戰略對話、戰略互信仍是空談。
軍事交流反映鷹派取態
中方今年初宣佈暫停中美軍事交流,以報復美方對台軍售。今次,美軍太平洋總部司令威拉德、國防部助理部長葛列格森參加了中美對話,但相對於經貿、金融、衞生高官來說,軍方的對話層次較低。昨日,解放軍副總參謀長馬曉天與威拉德、葛列格森的會晤,已是今年來中美軍方最高層的會談。
筆者一直認為,判斷中美關係是否回暖的重要標誌之一,是雙方能否恢復正常的軍事交流及軍方高層(特別是國防部長)的互訪。因為軍事交流既直接反映雙方鷹派的取態,也直接反映雙方對中美戰略關係的定位、戰略合作利益的評估。美國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自2001年上任後,「對訪華的排斥程度近乎傳奇」,直到小布殊連任總統後,才於2005年首次訪華。
如今,美方急於恢復與中方的軍事交流,旨在推動雙方在北韓、伊朗等國際問題上的合作,因為在這些涉及軍事、核武器的問題上,中國軍方擁有話事權。但中國的鷹派認為,美方在台灣、南海、西藏等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上侵犯了中國,冀望美方在這些問題上先作出讓步。馬曉天昨日便直斥,美對台軍售、美艦機在中國專屬經濟區海空域的頻繁偵察、限制兩軍交流的美《國防授權法》是影響兩軍關係最主要的障礙。
美方急於在國際事務上尋求中方的合作,又不可能不在台灣、西藏、人權、滙率等問題上對中國進行戰略牽制。戰略利益的分歧,決定了雙方要達成經貿方面的一些互利協議不難,但要培育戰略互信、要有全面穩定的合作,幾乎是不可能的。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