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是內地股市首次的股指期貨結算日,經過了多年的測試後,股指期貨在面世首一個月內的成效可謂頗為理想。在首個月的交易中,並沒有出現任何有關交易、結算及行政上的重大錯誤,這方面的準備工夫可以說是做得十分充份。不過,自滬深300股指期貨推出後,從表面證據來看,好像還沒有被應用於對冲方面。首先,現時股指期貨的參與者只是局限於一眾資深的散戶,基金大戶及QFII皆無緣參與;其次,從股指期貨現時未平倉合約水平來看,大部份的交易都是「即日鮮」,以短線投機買賣為主。
每周波幅大增
無可否認,在股指期貨推出後首一個月,滬深A股指數走勢是比較差。當中,固然有部份原因是受外圍「歐豬五國」信貸危機,以及國內宏調力度加大所影響,但不容置疑的是,股指期貨確實令股市上落的波幅擴大。在過去4周,A股市場平均每周波幅為3.7%,而在股指期貨推出的之前1年,A股平均每周上落只有0.8%。
市場有些陰謀論者認為,過去1個月A股的跌勢是由於有部份國內的基金經理,透過「人頭」來操控股指期貨。他們先在私人戶口建立淡倉,然後運用自己職權而大手拋售基金所持的股票,從而推倒大市而大幅獲利。
這個陰謀論是否屬實?暫時言之尚早,但筆者認為可能性不大。畢竟,股指期貨的交易量遠勝預期,從剛推出時每日平均成交10萬張,相當於大約960億元人民幣交易金額,急速升至近期每日約30萬張,交易金額大約2500億元人民幣,在如此巨大交易額下,很難相信能很容易地被少數人操控。
隨着更多的市場參與者能夠加入股指期貨市場,筆者認為,大家應該留意何時股指期指的未平倉合約(持倉量)有明顯增加,這將會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告訴大家股指期貨越來越成熟,而不再是一種純賭博的工具。
楊延德
中環資產投資有限公司董事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