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讀了上周拙文〈當人人認為你向左〉後給我傳一個訊息:「你的朋友們都知道你一直向右,moresothanever!」謝謝她。寫那小文是我想到人類社會充滿人對人的懷疑,要人相信他人,有時很難。
《呂氏春秋》有一個「顏回索米」的故事。故事說,孔子帶着弟子周遊列國,旅途困頓,三餐以野菜果腹,已七天沒有吃一粒米飯了。大家只好白天睡覺。這一天,顏回好不容易討到一些米,就下鍋煮飯,飯要熟時,孔子看到顏回用手抓鍋裏的飯吃。孔子假裝在睡覺看不到。不久,飯熟了,顏回請孔子進食。孔子說,「我剛才夢見祖先,要我們把沒吃過的乾淨飯先去祭祖。」顏回慌張地說,「不行,剛才在煮飯時,掉了些灰塵在鍋裏,把飯弄髒了一些,我覺得丟掉了可惜,就把它抓起來吃了。」孔子聽後,嘆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俗語說,耳聽無憑,眼見為實。孔子說我以為看到的就可相信,但猶不可信;我以為對顏回的了解最可恃,但內心的判斷仍會錯誤。所以要了解一人,還真不容易。
以孔子之至聖,以顏回的大賢,在困乏的境況下,尚且有這樣的誤知。可見對一個人的相知相惜實在很難,對事物的觀察、了解和認知,也不容易。憑主觀,憑單一角度,往往得不到全面的觀照。當我對某一個人、某一件事作定評時,就會想到《呂氏春秋》這故事。即使這樣,我還是不能說我的觀察分析達到真正的客觀準確。尤其是,我們常常不能了解別人的處境和所面對的問題。比如顏回為什麼會在飯熟前抓了一些來吃。
因為自己有時不那麼肯定,有時在權勢壓力或群情洶湧反對下也會猶豫,脆弱,所以身邊有鼓勵的聲音真是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