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論中國:政績預期傷害戰略互信 - 李平

盡論中國:政績預期傷害戰略互信 - 李平

第二次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陣容鼎盛,但從雙方昨日的致辭來看,顯然從關注點到思維模式,都有明顯差距。其實,雙方對中美雙邊關係的戰略意義都一清二楚,但受制於各自國內政治現實,領導人急於從對方取得政治、經濟利益,以彰顯政績,結果引發短期利益之爭,反而妨礙戰略合作。由此可見,中美領導人只有降低政績預期,才能建立戰略互信。

中方要面子 美方要實利

中美對於雙邊關係的戰略定位幾經波折,克林頓時期是戰略夥伴,小布殊時期是競爭對手,奧巴馬則提出較含糊的積極、合作、全面關係。不管哪個時期,中美關係作為國際間最重要的雙邊關係,都不易被忽略,但始終擺脫不了內政氣氛的掣肘,令中美關係起伏不定。
中美雙方昨日都強調中美關係是雙贏、而非零和的對抗,但雙方達致目標的思路並不相同。中方強調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遏制貿易保護主義,美方則開出一系列國際合作清單及要求中國建立更公平的貿易體系。相比之下,中方務虛、要面子、要長遠利益,美方務實、要實利、要立竿見影,正是因應了各自的政情及傳統,着眼於出政績,以維護領導人的地位。
對胡錦濤來說,最大的政治莫過於為2012年中共領導層換屆造勢鋪路,他必須堅守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核心利益」,不容美方在台灣、西藏、新疆等問題上置喙,但可以在經貿方面讓利美方。對奧巴馬來說,最大的政治莫過於今年下半年的國會中期選舉,他必須更多地兌現選舉承諾,必須更小心回應國會議員及主要支持者的訴求。
可以說,中美雙方最大的政績預期分別在於主權問題、人民幣滙率問題。雙方如今降低有關預期,反可以成為幕後交易的籌碼,在北韓、伊朗等國際事務及新能源、高科技等商貿議題上達成協議,各自獲益,否則,不只傷害戰略互信,更傷害現實利益。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