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販毒集團利誘少年充當毒品速遞員,然後遣派他們截乘的士四出送貨。大埔警方昨傍晚在上水智昌路截停一輛新界的士,在15歲少年乘客身上搜出300克懷疑K仔(氯胺酮),時值35,000元。警方正深入調查毒品來源,追緝幕後主腦。
記者:麥超億
疑犯姓周(15歲),有家庭問題,結交不良友人,被販毒集團利誘,早前充當集團的毒品速遞員,集團成員收到柯打,便暗中通知該少年取貨,然後截乘的士前往送貨,販賣的毒品以K仔為主。光顧者為新界北區的娛樂場所,包括樓上吧、卡拉OK、機舖等。
活躍大埔上水一帶
據知,該類K仔毒品速遞員的收入可分日薪制和每次柯打計,一般每次約可獲300至500元,視乎數量和帶毒者的經驗;需截乘的士的話,車資會由集團負責。
消息稱,大埔警區特別職務隊人員根據線報,昨傍晚6時許採取行動,於上水智昌路與龍琛路交界對開,截停一輛新界的士,調查下在姓周少年乘客的身上搜獲300克懷疑K仔,時值35,000元。稍後姓鄭的士司機亦需返署協助調查,至於的士交由警方看守,等候拖走。
姓周疑犯活躍於大埔、上水一帶,他涉嫌販毒被捕,將被通宵扣查。警方正追查其毒品來源,追緝幕後主腦。
知情人士透露,犯罪集團運送毒品,喜歡利誘少年人充當毒品速遞員,因為他們沒有駕駛執照,遂隨機截乘的士將毒品攜往目的地,運毒少年似學生打扮,加上的士具有一定機動性,不易被警員追蹤到。
先免費派發作推銷
身為註冊社工的大埔區議員譚榮勳指,根據警方的數字顯示,大埔區內的青少年吸食毒品在全港十八區排行第四,情況頗為嚴重。譚認為區內毒品氾濫是因為青少年的毒品銷售網絡強勁,加上毒品利潤高,毒品小拆家會以先派後賣(先免費派給青少年後再高價銷售)的方式推銷,令更多人沉淪毒海。譚榮勳補充說,自從推行的校園驗毒計劃後,區內青少年吸毒的情況已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