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求偶 齊唱奏鳴曲杜鵑「孤獨哭叫」擾人清夢

春季求偶 齊唱奏鳴曲
杜鵑「孤獨哭叫」擾人清夢

【本報訊】香港地產市場膨脹,樓房越起越多,越起越逼近深山,越來越多人與野生動物為鄰。結果是,民居多了一種噪音來源,就是鳥鳴。香港觀鳥會最近接獲投訴,不滿深宵有雀鳥凄厲哭叫,擾人清夢。資深鳥友指出,每年3月開始有兩種杜鵑科候鳥會來港開「演唱會」,歌聲卻慘絕人寰。

鷹鵑被稱為「大慈悲心鳥」

香港觀鳥會會員多年來收錄多種本港鳥類的叫聲,有些嘹亮,有些低迴。其中最為鳥友熟知的超級巨聲,非杜鵑科鳥兒莫屬。先說噪鵑,有名你叫,以噪音聞名,每逢春夏兩季繁殖時期,日夜不停鳴叫。想聽牠們的鳴聲,可以去九龍公園。不過並非所有噪鵑都愛大叫,只有羽毛藍黑的雄鳥才會為了取悅雌鳥而鳴叫。
噪鵑是本地留鳥,還有鷹鵑和四聲杜鵑兩種杜鵑科夏候鳥,每年3月起加入禮儀師之奏鳴曲。香港觀鳥會最近便接獲元朗竹園居民投訴,表示三更半夜聽到一隻鳥兒「孤獨的哭叫」,無法入睡。觀鳥會根據投訴人對鳥聲的形容,估計那夜不速之「嚇」是來自一隻鷹鵑。
鷹鵑每年春天來港,秋天飛走,到東南亞避寒。牠們的悲鳴可說是聲震寰宇,在日本,因為鷹鵑的鳴聲猶如日語的「慈悲心」,所以日本人都叫牠們做「大慈悲心鳥」。在台灣,《台灣野鳥圖鑑》形容鷹鵑叫得像「哭夠了﹗哭夠了﹗」深夜聽來極為凄厲。

四聲杜鵑似叫「不如歸去」

至於四聲杜鵑,名字由來是牠們每次鳴叫,總是四個音節。古今中外鳥友找來很多四字詞形容牠們的叫聲:「不如歸去」、「家婆打我」、「onemorebottle」,同樣可以構成噪音滋擾。
觀鳥會教育及推廣委員會委員余秀玲說,民居鳥鳴噪音增加,很可能是由於樓宇起得越來越近郊區:「居民投訴鳥鳴噪音,換一個角度睇,其實係人類入侵郊野嘅結果。」另一個可能,是不少屋苑近年重視綠化,樹木成熟了,自然會吸引雀鳥棲息求偶。
觀鳥會還發現,杜鵑科雀鳥的春啼比前提早了。從前春節後才能聽到牠們的鳴叫,近年氣候變暖,未等到大年初一,香港已經聽到杜鵑叫春。
觀鳥會網站收錄了51種本地鳥鳴的聲音,有興趣可瀏覽以下網址﹕ http://www.hkbws.org.hk/web/chi/bird_call.htm。

三種杜鵑科鳥類簡介

四聲杜鵑

學名:Cuculusmicropterus
叫聲:每次四個音節,最後一節較低
分佈:少見的夏候鳥,棲居地點散落
外貌:身形中等,頭灰色,上身褐色

觀鳥會會員吳璉宥提供圖片

鷹鵑

學名:Hierococcyxsparverioides
叫聲:每次三個音節,像哭聲
分佈:常見的夏候鳥,廣泛分佈於香港的樹林
外貌:貌似猛禽,頭部灰色,頸有橫紋

觀鳥會會員林傲麟提供圖片

噪鵑

學名:Eudynamysscolopacea
叫聲:每次兩個音節,音調由低至高
分佈:常見留鳥,廣泛分佈於香港
外貌:雄性藍黑色,眼鮮紅,嘴部淺蘋果綠

資料來源:漁農自然護理署、香港觀鳥會、互聯網

觀鳥會會員何萬邦提供圖片

忍受不了 惟有關窗或戴耳塞

【本報訊】杜鵑日啼夜啼,貓頭鷹則專在夜裏說唱。牠們的叫聲獨特,領角鴞專在半夜發出輕柔的「嗚-噢」低鳴,斑頭鵂鶹則叫得像水樽倒水般的咯咯聲。觀鳥會稱,鳥聲是大自然的一部份,習慣了就不覺滋擾。忍受不了,惟有關窗或戴上耳塞入睡。
晝伏夜出的貓頭鷹,很難看見蹤影,但春夏兩季,新界居民則可以用耳朵聽到牠們的存在。較常聽見的是領角鴞,牠們會「嗚-噢……鳴-噢」的叫,每次叫聲之間總是相隔10至15秒,相當準時。觀鳥會教育及推廣委員會委員林傲麟說,黃昏到晚上是領角鴞叫聲較密集的時段,因為牠們剛剛起床,比較活躍。

斑頭鵂鶹急促咯咯聲

斑頭鵂鶹鳴聲更奇特,像裝滿水的樽倒水出來時發出的急促咯咯聲。牠們愛吃老鼠、蜥蜴及青蛙,每每在鄉村周邊出沒。遇上交配頻密的春季,日間都有可能聽見牠們鳴叫。
鳥鳴未必人人愛聽,家住鄉郊的林傲麟也曾被鳥鳴嘈吵得不能入睡,但過了一段時間習慣了,就不覺是滋擾。他說,一些聽覺敏感的人士,鳥鳴可能會造成困擾。如果無法適應,惟有就寢時關窗開空調,或者戴上耳塞。但他強調,鳥語花香,有鳥鳴「滋擾」的家居,才是環境翠綠幽美的好居所。

遇上斑頭鵂鶹交配頻密的春季,日間都有可能聽見牠們鳴叫。
觀鳥會會員何國海提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