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分化泛民,是因為泛民有被分化的條件 - 李怡

蘋論:分化泛民,是因為泛民有被分化的條件 - 李怡

曾特首邀請公民黨黨魁余若薇作單對單電視直播辯論,令市民更清楚明白支持與反對政改方案的理據。
相信多數市民,包括泛民支持者,都會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就政改方案直接交鋒。筆者原以為,泛民各政團的反應,會是集中各黨領袖及支持民主的學者精英,對這次辯論作商討及準備。首先,是特首來函中提出的,「相關細節,雙方可以協商」,因此,對於是否有公眾參與及可否設公眾提問,都可以經泛民各政黨商討後提出;其次,更重要的,是就特首提出支持政改方案及避談2012後政改的種種理據,進行「沙盤推演」,找出有力、簡潔又能一擊即中的反駁理據,並向市民解釋真普選與廢功組的重要性及意義,俾能在辯論中勝出。儘管沒有誰可以釐定辯論勝負,而勝出也不是意味要執行,但辯論後的民調如顯示余若薇代表泛民獲勝,不但可以推高否決政改方案的民意,也能力挫政府高層硬推方案的士氣,更能把因補選公投而渙散的泛民各政團的力量再次凝聚。作為大狀的余若薇應辯才無礙。
但可惜,我們看到的,不是泛民聯手緊急應戰,而是其他政黨「酸味」十足回應。民主黨召開記者會,指出如曾蔭權要選人辯論,應選立會中最大的反對黨民主黨,「如果要揀一個,應該揀何俊仁」。何並高呼,「請曾蔭權預備多張凳俾民主黨」。社民連則批評特首邀余若薇,旨在孤立社民連,「根本只係政治騷」,並表示已向曾發信,要求參戰辯論。
泛民的分散,不團結,甚或把政黨的利益,置於追求民主目標之上,自公投運動以來,已經表露無遺。這次的邀請辯論,再一次顯示泛民不僅各自為政,甚至還互扯後腿。說中央及特府藉着與中央溝通、邀請辯論這兩招圖「分化」泛民,這無疑可以肯定。但分化也須具備對手可被分化的條件。五區公投從社民連提出、公民黨響應而民主黨、民協卻不參與,已注定泛民有被分化的條件。筆者去年11月曾籲請泛民「以鋼鐵團隊參與總辭公投」,即提出請辭的要包括各泛民政黨領袖,而參加補選的則是泛民已退出政壇的眾民主元老。以此具民主典範意義的訴求,市民自會明白與響應,則公投幾可肯定獲廣泛支持。但此建議敵不過泛民各政團考慮政黨利益為先,終於公投以泛民力量分散而寥落收場。
中央和特府勝了此役之後,即乘勝追擊,再祭出中央與普選聯溝通和邀請辯論這兩招,以測試泛民會否再被分化。果然,泛民一一中招。何俊仁在前日記者會上說,政府若以為民主黨有機會與中央對話而支持政改方案,毋須再與該黨辯論,這想法「simpleandnaive」。但何氏須知道,特府才沒有這麼「簡單和天真」呢,反而何俊仁以為政府有這想法才是「簡單和天真」。政府當然知道民主黨不會那麼輕易支持方案,但民主黨有機會與中央溝通則已向公眾傳出訊息,即民主黨是有可能妥協讓步的。辯論本身也不是要說服余若薇和公民黨,正如中央與民主黨溝通也不是要說服對方。這些都只是做給公眾看的政治姿態,表示中央和特府並非死硬,而是願與反對派溝通和辯論,以此籠絡民心,爭取民意支持。無疑是政治騷。但所有政治,離得開做騷嗎?做騷絕不等於在涉及權力的問題上會讓步。

請辭公投應由各泛民政團坐下來好好商討一個方案。這錯過了。普選聯與中央溝通也應集中泛民各政團的意見,而不是將溝通視為禁臠,對是否邀公民黨參與都閃爍其詞。這個機會也錯過了。現在的辯論,本來也應由接信人余若薇先邀泛民各政黨商議,再向外宣佈,而商議的議題應是如何利用辯論去提出真普選、廢功組的理據,但這個機會也因泛民各自為政互爭領導地位而有可能被瓦解了。
去年11月,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提出「我哋要擺民主行頭,個黨第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現代政治理念和民主政黨原則。但過去這半年我們看到的,卻是「個黨行頭,民主第二」。這是泛民可被分化的主要條件。倘這種情況繼續下去,泛民各黨又如何對得起一心一意支持你們的市民?又怎樣能保住不會被市民拋棄呢?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