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針:胡錦濤和張居正 - 孔捷生

探針:胡錦濤和張居正 - 孔捷生

幾年前我看過大陸電視劇《萬曆首輔張居正》,嘉靖皇帝、嚴嵩父子、海瑞、胡宗憲、譚綸、戚繼光、俞大猷、宦官馮保、首輔張居正都出沒其間。故事不必細述,觀後感只有一句:皇朝政治真是深不可測的醬缸!
殊不知這套過氣劇集鹹魚翻生,竟獲胡錦濤青睞,他先撥冗讀了小說《張居正》,心有慼慼焉,進而調看根據小說改編的電視劇。胡的觀感當然和筆者頗有不同,他說幾句推崇的話,內廷近臣令計劃、王滬寧等公紛紛捧讀原著和熬夜追看電視劇,連封疆大吏俞正聲、汪洋也爭先恐後附庸風雅,厚古以頌今。權臣和宦官爭寵邀功,儼然明朝官場司空見慣的景象重演。
胡為何大發思古之幽情?因為兵部尚書胡宗憲是他的嫡系先祖?非也。平民出身的張居正入仕,正值國家政治腐爛到極點。張居正大隱隱於朝,蟄伏於醬缸之中,終於「忍」出頭,成為首輔,遂於萬難中推行「富國強兵,尊主庇民」的改革,成為中興名臣。
胡錦濤的忍功,實已超過張居正。筆者以前在中華青年聯合會的活動上見過胡錦濤兩次,也曾握手如儀。彼時他尚存清華大學團委文娛委員的風采,說話有親和力,一點也不木訥。然而此後漫長的儲君歲月,過濾了他的七情六慾,中共歷代領袖從未有過這等形象,胡錦濤臉上居然看不到喜怒哀樂的表情。經典一幕──他和布殊總統一起觀看京奧女排比賽,連「國母」胡太太都七情上面,胡錦濤卻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
胡錦濤的韜晦術,令他熬過宦海風濤,卻犧牲了求知慾和當領袖必須的學養。他害怕重蹈胡耀邦、趙紫陽之覆轍,連書架上擺的都是黨的文獻和馬列經典。他不能讓案頭和書櫃洩露他在讀甚麼書、關注甚麼命題的訊息。於是,他終於平安繼承大統,卻蛻化成一個形象刻板,語言無味的「黨」的化身。
這個周末接友人電話,談及胡錦濤和張居正的熱門話題。他說:胡身居九五之尊,卻去捧張居正,豈非滑天下之大稽?明朝政治最腐惡,皇帝不是暴戾就是昏庸,要捧也應去捧北宋王安石,至少宋朝還是好皇帝居多。這的確道破胡錦濤歷史知識的盲點,然而宋朝吏治比較清明,明朝官場更似本朝,張居正的治國信條「重用循吏,慎用清流」,和胡錦濤更心心相印,即不違背祖宗法度,不觸動政治體制,對思想自由和銳意創新者要革出教門。一言蔽之:「不折騰」。
胡錦濤追念張居正,唯一的正面訊息就是他仍想做點事。前任江澤民的發展觀很不科學,卻畢竟有了京奧和世博,鳥巢之下,尚有完卵(中國歌劇院),而胡錦濤連一攤鳥糞一根鳥毛都沒留下,他有點急了。

孔捷生
逢周一、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