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多重抗藥性大腸桿菌襲擊初生嬰兒。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發現,近年初生嬰兒感染惡菌個案明顯增加,相信是母親先從進食帶惡菌的肉類感染,再在產子過程中傳染嬰兒,曾有嬰兒因而死亡。專家表示,逾七成本港食用動物及市民的大腸桿菌樣本呈抗藥性,顯示惡菌透過食物鏈傳播,政府必須正視問題。
記者:陳沛冰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柏良表示,02至04年收集249個大腸桿菌樣本,當中103個來自患尿道炎的門診病人,82個來自動物糞便樣本,包括豬、牛、雞、鴨及鵝等;另有64個來自健康市民,包括成年人及2至6歲小童。經化驗後發現160個樣本(約64%)呈抗藥性,常用治療大腸桿菌的抗生素「慶大霉素」無效。
研究發現尿道炎病人、健康市民及動物糞便樣本,分別有高達84.9%、82.4%及75.5%帶有aacC2抗藥基因。因三種樣本的抗藥基因完全一樣,顯示人類帶有的抗藥性大腸桿菌,與動物及食物鏈有關。
抗藥性大腸桿菌肆虐
全球12個地方,包括內地、英、美、加及西班牙等,有不同細菌帶有該抗藥基因,顯示惡菌透過食物鏈傳播已是全球化問題。
何柏良表示,今次是首次有研究印證aacC2抗藥基因在動物及人類互相傳播的關係。當人類飼養動物濫用抗生素,會令細菌產生抗藥性,人進食有關動物後便會受感染。即使將肉類煮熟殺死大腸桿菌,但不能殺死該抗藥基因。
他又指,本港有75%至95%的尿道炎由抗藥性大腸桿菌引起,抗藥惡菌由以往主要肆虐醫院,變成近年經食物鏈在社區橫行。今次研究顯示不少社區中沒有病徵市民也帶菌,當他們抵抗力轉弱時便會病發。
可用抗生素種類漸少
何表示,近年初生嬰兒感染多重抗藥性大腸桿菌的個案明顯增加,相信是母親從進食受惡菌污染的肉類後感染,在產子過程中將惡菌傳給嬰兒。初生嬰兒因腦部發展不成熟,惡菌入血及上腦的風險較成人高。惡菌入血可引致敗血症,嚴重可致命。本港也有尿道炎死亡個案,包括年輕人及初生嬰兒,但可治療此抗藥惡菌的抗生素種類越來越少。他指,世界衞生組織也會於短期內跟進全球食用動物濫用抗生素問題,港府也應正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