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滙價散晒,從一點三○持續下跌,低處未算低。有人估計歐元兌美元短期將跌破一點二水平,有的認為一點一五才是底位;美國財金大老伏爾丘(PaulVolcker)對歐元前景表示憂慮;著名學者克魯明質疑歐元區國家貶值不得退出不行可能令歐元難以維持。
跟所有金融市場震盪一樣,成為獵物或狙擊對象的貨幣或市場突然間變得錯漏百出,問題多多。接着是一沉百踩式的評論,總之要多不堪有多不堪,幾乎一文不值。
那麼歐元的前景如何呢?
我不是炒手,沒有水晶球,不知道歐元滙價會跌到甚麼水平。我能夠肯定的是,歐元及歐元區不會消失,歐元幣值也不可能像新興國家貨幣那樣大幅下跌三、四成。
設立歐元的確沒有很強的經濟理據,的確是個相當大膽的實驗。歐元區本身沒有中央政府,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財政情況相距甚大;德國跟希臘、葡萄牙的差距就像富豪大族跟升斗市民那樣大,要他們遵循一樣的開支、消費規範實在非常困難。問題是從成立歐洲煤鐵同盟到歐洲共同市場到歐盟到採用歐元都不是一個經濟上的決定,而是政治的決定,是一種政治意志的體現。
簡單來說,歐洲一體化既是為了對歷史作交代,也是對現實國際情勢的回應。歷史上看,歐洲的紛爭特別是德國的冒起爭雄是兩次大戰的主要因素。要避免歷史重演,要防止德國這個巨人再成為歐洲的心腹大患,最好的辦法是把德國跟其他歐洲國家包括宿敵法國綑綁在一起,讓她的經濟力量及影響力自然的滲進中歐、西歐,不用再在武力上爭雄。二次大戰後德國、法國的政治領袖、精英大力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正是基於這樣的歷史考量。
而從現實上來看,二次大戰把歐洲分成東西兩個陣營,再加上蘇聯超強軍力壓境,個別西歐國家不管是德國、法國已不能獨力應對,又不可能單單倚賴美國。把力量集合在一起可說是唯一出路。雖然現在冷戰結束,原來的敵人不再存在,但經過多年磨合,歐盟在經濟上已成為可以跟美國平起平坐的經濟體,可以在規劃世界經濟秩序時發揮重要作用,不用被美國牽着鼻子走。在這樣的政治考慮下,歐洲一體化的進程顯然不會逆轉。
更何況歐元區國家的政治決心、意志曾經受過考驗,也經得起考驗。九十年代初為了德國大灑金錢冒進統一,德國央行把利息大幅推高抑制通脹,其他歐盟成員因為滙率機制而被迫跟隨德國的高息政策,結果觸發多國經濟大衰退,法國、意大利、荷蘭失業率升至雙位數並且居高不下,苦不堪言。但這些歐盟核心成員都一一咬緊牙關挺下來,沒有退出機制,牢牢跟隨德國老大哥的貨幣政策;只有英國吃不了苦頭加上炒家狙擊而退出,自此更失去加入歐元體系的興趣。可以說,歐元區國家特別是多個核心國家對歐元的支持是絕不含糊的,更不惜承受慘痛經濟代價也要捍衞歐洲貨幣體系。既然德、法、意、比荷盧(Benelux)等歐元區核心國有這種「人定勝天」的決心,歐元及歐元區怎會消失呢?
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