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25年前那頓晚飯的錯。因那頓遲開的晚飯,讓我透過電視機見證港隊以弱勝強打敗國足,經歷港足最永誌難忘的一夜,從此與足球為伴。教人痛心是5.19迄今25載,港足發展猶如逆水行舟;教人慶幸是生力軍薪火相傳,就是這火種使港足火鳳凰重生的希望未滅。
完成足總的領袖課程後,筆者近月每逢周日晨光初現,便到海澤街球場從旁協助青少年足球訓練工作,總算在港足發展門檻打了個轉。觀乎孩子的表現,不排除有些是半夢半醒被父母挾來,但畢竟是小眾。
舉目四顧,孩子透過專業教練灌輸最正宗的訓練方法,球技日進之餘也領受足球的趣味。有些本來態度散漫的變得守紀律;有些由最初連綁鞋帶都不懂,因為足球逐漸獨立起來;有些稍年長的甚至在課堂前自我加操……。
年初簽約彼德堡的陳俊樂,儼如本港成功足球小將的代名詞,確信只要多加栽培,「樂仔」不會只得一個。
「鳳凰計劃」步伐緩慢
海澤街不過是冰山一角,若決策者願紆尊降貴於周日到球場走走看,必驚覺原來在香港狂熱周末的翌晨,無數足球小生命正待茁壯成長。與其說新一代對足球冷感,不如說是興趣與專業發展尚未接軌。
港足在東亞運的成功,創造的不只是傳奇,還有可遇不可求的港足發展契機。數月過後熱情冷卻,「鳳凰計劃」步伐緩慢,若不快馬加鞭只會錯失這個可助港足回天的最後機會。
港足下一次經典,莫非要多等25年不成?
文:藍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