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區補選,變相公投」,投票率只有百分之十七點一,投票人數五十八萬,喉舌傳媒愛國政黨,第一時間跳出來指稱「公投徹底失敗」,還發起「倒余運動」,要求公民黨黨魁余若薇引咎辭職。
跟公民黨、社民連兩黨當初宣佈投票率五成才達標相比,不到百分之二十的投票率,當然差強人意。即使後來將指標降至兩成半至三成,十七點一的投票率,始終還是未能達標。
民主訴求清楚強烈
補選的投票氣氛,被冷卻至幾乎冰點,是怎樣做成的呢?五句話總結:阿爺恐嚇、政府打壓、建制杯葛、盟友袖手、傳媒冷待。公社兩黨,都是歷史不長的政治組織,資源有限,地區實力不強,只憑單一議題,道德感召:「落實真普選,取消功能組別」,都能成功取得五十萬張支持票,這個成果,豈能一句失敗就輕輕抹煞?
五十萬票的意義是甚麼呢?○三年七一,五十萬人上街,多元訴求令焦點模糊,官員只認為民間有怨氣,但拒絕接受政治訴求。今次五十萬選票,雖不都是支持公社兩黨的候選人,但對政制民主化要求強烈,清清楚楚,不容抵賴拖延。
五十萬票的意義是甚麼呢?二○○八年立法會選舉,民建聯、工聯會、自由黨、隱形和現形左派,資金充裕,地區力量超強,洗樓催票動員樣樣做足,先海鮮盛宴後投票餘興,人人盡歡招呼周到。但建制勢力的票數加起來,也只剛夠六十萬票,比公社兩黨「五區公投」運動的票數,僅多出十萬。建制派由本來雄心勃勃變為龜縮避選,除了阿爺吹雞外,還考慮了自我估量實力的因素。
訊息傳揚青年接力
五十萬票的意義是甚麼呢?二○○八年選舉,泛民得票不足九十萬。公社兩黨缺乏地區基礎,民主派大佬又放軟手腳,今次取得五十萬票,超過整個泛民版圖一半。日後選舉,五十萬票雖未必全歸公社,但這是民主派的鐵票,誰取得這批選民的繼續支持,要看他們日後的表現和風骨。
今次「五區公投」運動,網上動員攻勢凌厲,惟未必都能成功化為選票,但訊息傳揚,經已遍地開花。五十萬人裏,年輕人佔相當比例,他們甚至投下人生的第一張選票。不少八十後甚至九十後,因還未成功登記為選民,無法投票,但當義工派傳單落區打氣,投入程度令人感動。Facebook、電郵、MSN攻勢,年輕人向成年人催票,成一大特色。運動已在年輕人中間成功播種,今後換屆選舉,很快見到開花結果。
如果政府官員、建制派、以至中央,對十七點一的低投票率心中暗喜,以為輕易過了一關,以為五十萬支持「真正普選功能早別」的選民可以置之不理,他們大錯特錯了,這不是運動的結束,而是運動剛剛開始。為了避開六四與七一,盛傳政制表決將提前到六月二十三日,萬人圍立法會的盛況,將檢閱「五區公投」運動的成果。
吳志森
資深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