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姐持續進修為工作做好準備,加上有良好儲蓄習慣,冀向置業目標邁進,惟缺乏投資經驗,未能把握機會為資產增值。專家指,葉小姐需重新配置資產,投資亮點市場,博取高回報,並將目標樓價降低,在能力範圍下達標。
記者:甄嘉儀 攝影:李潤芳
為了有晉升和加薪機會,葉小姐持續進修,並考取多個專業資格,「現時正修讀會計師試,並預算日後仍繼續進修,自我增值。」除期望在工作上得到回報,葉小姐冀於5年內,在葵涌或荃灣區,購買樓價200萬元物業。
持續進修助晉升
雖然葉小姐只將盈餘放在銀行收息,但生活慳儉,已儲得30萬元。不過,目前樓價高企,儲蓄無法追上樓價升勢,故希望專家協助,為資產增值,以達成置業目標。
個案
讀者:葉小姐(25歲)
家庭狀況:與家人同住
職業:會計文員
月入:1萬元
支出:6500元
資產:現金30萬元
症狀:缺乏投資經驗
目標:5年內置業,樓價200萬元
能力不足降置業目標
CFP認可財務策劃師霍志鵬表示,葉小姐的財政狀況屬健康,每月開支分配妥當(圖1),加上有儲蓄習慣,可為置業打好基礎。不過,假設購買200萬元物業,付三成首期需60萬元,餘額向銀行貸款,實際按息2.5厘,供款期30年,月供5532元(表1),已超過目前每月3500元盈餘。
加息增供款壓力
中原人力資源顧問董事總經理周綺萍預料,如葉小姐持續進修,並成功考取專業資格及年資,其薪金可於5年內調整到1.2萬至1.5萬元,不過,需視乎當時經濟環境而定。
即使5年後,葉小姐月入調整至1.2萬元,若其他支出不變,每月儲蓄增至5500元,與月供5532元相若,但將清空每月儲蓄。
霍志鵬提醒,按息現處低水平,將來加息會增加供款壓力,建議將置業預算由200萬元降至150萬元(表2)。
若改買150萬元物業,薪金獲上調至1.2萬元,付三成首期,即45萬元,假設實際按息2.5厘,分30年攤還,月供4149元。如當時每月盈餘5500元,足夠支付每月供款,惟如收入沒有明顯增加,需延後置業計劃或再降低樓價預算。
月供亞太基金博9%回報
葉小姐年紀尚輕,理應可接受較進取投資組合,惟霍志鵬指,葉小姐缺乏投資經驗,建議選擇基金為投資工具。基金為一籃子投資,較單一股票或行業的投資風險低。
籲買醫療危疾保
霍志鵬建議,葉小姐從現有30萬元現金,先抽出6個月薪金,即6萬元為應急錢,餘下24萬元一筆過投資基金,月剩當中的3000元則作月供基金。
由於預期亞太區成為未來經濟的增長動力,建議一筆過及月供均選取亞太股票市場(不包括日本)基金。假設年回報9%,一筆過及月供基金,5年後分別有36.9萬元及22.6萬元,共59.5萬元(表3),足以支付首期等雜費。
葉小姐未有購買任何保險,若不幸患上大病,將影響置業計劃,建議加強醫療及危疾保障。在扣除月供3000元基金後,每月剩餘500元購買不含儲蓄成份的危疾及醫療保險。危疾保險的投保額可為年薪3倍,即所需投保額36萬元,如購買5年期純危疾保險,每月保費約200至300元。
醫療保障方面,大部份保費按年隨通脹及醫療費用調整。據3家承保商最基本醫療計劃,投保的每月保費約101.6至151元(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