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由經濟系統,理論上所有商品都是「真實價值」,但許多現象,不容易理解。
畢加索的一幅油畫,為甚麼可以賣近八億港元?任何中等水平的畫家,都可以用同樣畫風畫出相近的油畫,為甚麼他們的作品賣八千元也無人問津?
外甥升上中一,他的媽媽買了一個手提電話給他,售價是一百六十八元。外甥的表姊買另一個型號的手提電話,花了三千三百多元。同是手提電話,為甚麼價錢相差二十倍?貴的一個真的好二十倍嗎?
外甥六歲那年,問了一個問題,至今我還是覺得很難回答。他問:「一張一千元紙幣的價值,真的和一千個一元硬幣相等嗎?」我一直想,無論體積、重量和製作成本,都有很大差異,兩者怎可能相等?
置業是許多人的夢想。天台木屋甚便宜,但很少人願意入住。地產商把天台單位改名「特色單位」,人們便以高價搶購,是甚麼原因?
納稅人一年花數百萬元,請一個高官打理選舉事務。記者問他會否投票補選立法會議員,他含含糊糊。高官的價值,又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