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內地熱播,現正在香港無綫電視高清台上演的國產劇集《蝸居》,疑因內容被指負面繼續遭當局打壓。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近日公佈入圍的名單,《蝸居》被拒諸門外,導演、編劇不但無緣入圍,就連飾演「最受歡迎貪官」的男主角,以及飾演「最令人同情二奶」的女主角,亦無緣角逐視帝視后。僅在劇中形象較正面,扮演家姐的第二女主角可以入圍。內地學者炮轟當局「實在是太小家子氣了」。
代表內地電視劇製作殊榮的第16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提名名單,在上周三(12日)揭曉,內地共有四部劇集獲提名,角逐2009年度最佳電視劇,分別是《媳婦的美好時代》、《老大的幸福》、《人間正道是滄桑》和《我的兄弟叫順溜》。但令人意外的是,去年曾在內地大熱播出,並且轟動全國,諷刺時弊的連續劇《蝸居》竟榜上無名,引起輿論和網民的熱議。
最佳導演未獲提名
同時,《蝸居》還無緣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提名;劇中兩名曾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藝員,包括飾演「最受歡迎貪官」宋思明的張嘉譯,以及「最令人同情二奶」郭海藻的李念,也無緣角逐最佳男、女主角。劇中僅扮演家姐郭海萍的的女藝員海清入圍,她同時是另一部入圍劇集《媳婦的美好時代》的女主角。
近日,內地輿論和網民對《蝸居》被拒角逐白玉蘭獎大表不滿。《蝸居》導演滕華濤表示,去年《蝸居》熱播時,就多次傳出當局要封殺該劇,「有這樣的聲音存在,所以今年(白玉蘭獎)沒有獲得提名,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劇中宋思明的扮演者張嘉譯則淡然稱,「沒甚麼,反正以後還有機會。」
有內地媒體指,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曾公開表示,《蝸居》反映了老百姓心聲,還推薦其他官員收看,但上海電視節評獎當局竟封殺《蝸居》,只讓劇中形象相對正面的角色角逐評獎,明顯是一種政治考慮。有網民指,這不但跟民意相反,也與上海電視節評委會所倡導「網羅優秀電視劇」的評選宗旨相違。
「刺向社會一根刺」
內地學者肖復興將《蝸居》比喻為「刺向社會和當局良知的一根刺」。他指出,該劇集引起社會共鳴,卻無法讓官場接受,「這很正常」。也有學者指,該劇去年差點被封殺,現在又不讓染指白玉蘭獎,當局「實在是太小家子氣了」。
35集連續劇《蝸居》,圍繞某城市一對姊妹為實現買樓夢想的經歷,真實反映了內地當前社會狀況,包括房奴血淋淋的遭遇、貪官包二奶、官場腐敗和權色交易等,劇集去年底在內地播出後,曾經轟動一時,成為街談巷議的話題。
而本屆白玉蘭獎最終結果,將於下月7日至11日的上海電視節上揭曉。
本報記者
新聞背景
數十省市電視台 破封殺令熱播
《蝸居》自去年11月初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播出後,「封殺」傳言就不斷。同年12月9日,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管理司司長李京盛公開指,《蝸居》「有很大的負面社會影響,靠性、靠葷段子、靠官場腐敗,靠炒作來吸引眼球」。李言一出,轟動輿論,被認為是當局要封殺的前奏。
觀眾抗議停播
不久,北京電視台青少年頻道原本熱播的《蝸居》突然被腰斬,以另一部電視劇取代。該台有負責人坦承,廣電總局有令不許播,因該劇包含不少成人暗示、成人笑話,故事背景也讓人覺得是影射上海當局,「當局可能擔心影響不好」。停播引起觀眾不滿,電視台收到大量抗議電話。
但廣電總局的封殺令並未在全國得到貫徹執行。上海電視台不予理睬,繼續播完全劇,內地幾十個省市電視台更蜂擁跟播,一時間全國齊播。街頭巷尾熱議《蝸居》,當中劇中人物更成為辦公室話題。內地學者指,事件反映封殺《蝸居》並非中共高層的共識,而只是主管部門自把自為,「如果動到中宣部就不同,會立竿見影」。
本報記者
話你知
上海電視節重頭戲 白玉蘭獎點評劇集
白玉蘭獎是上海電視節主要活動之一,參評劇集主要來自內地,近年雖海外(包括香港和台灣等)參評者有增加,但仍以內地劇集和藝員為主,入選劇集也基本反映當年內地電視劇的水平和市場反應程度。
上海電視節是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和上海市政府聯合主辦、內地第一個具有國際比賽性質的電視交流活動,最早於1986年首辦,初時為雙年會,但從2002年開始改為每年一屆,於每年6月舉行,至今一共已舉行了16屆。
內地去年10大熱播劇集
《蝸居》
‧被譽為09年度最露骨的寫實劇集,直搗觀眾的心靈深處
《潛伏》
‧講述被中共收編了的軍統特務潛伏在國民黨內部竊取情報的故事
《滄海》
‧中共建政60周年獻禮劇集,反映中共海軍成長的過程
《殺虎口》
‧講述一個如古惑仔的八路軍與侵華日軍鬥智鬥勇故事
《黑三角》
‧公安偵破一宗潛伏大陸的間諜意圖實施破壞計劃的故事
《走西口》
‧講述民國初年山西飢民背井離鄉走西口的艱難歷程
《十三省》
‧講述一群草根英雄假冒土匪與日軍周旋的另類抗戰故事
《戰後之戰》
‧國軍特勤小組奉命押送日本戰犯到南京出生入死的經歷
《霧裏看花》
‧講述古玩收藏家欲掌控拍賣公司而進行一系列陰謀的故事
《人間正道是滄桑》
‧是一部從家庭和國家的角度來察覺國共關係發展的歷史劇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