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接任的英國首相往往沒有甚麼好下場。一九五五年接替年邁退休的邱吉爾出任首相的艾登(AnthonyEden)由於從政經驗豐富,早被視為邱翁接班人,不管是保守黨人或英國國民都預期他可以幹一番事業,主導保守黨及英國的前途。但五六年一場蘇彝士運河危機(SuezCrisis),英國在美國強大壓力下被迫從埃及撤軍,保不住運河的控制權,全盤失去在中東的影響力。經此一役,艾登整個人不管是政治上或實質上被打殘,再無能力及決心領導政府。危機過去不到兩個月,艾登就在同僚逼宮及健康欠佳下黯然下台,成為只有一年多任期的短命首相。
馬卓安好一點,他是九○年另一場保守黨「逼宮遊戲」的得益者,爆冷接替被迫下台的鐵娘子戴卓爾夫人,成為首相,並在九二年大選險勝工黨,執政長達七年。問題是九○年的「逼宮遊戲」令保守黨大分裂,令馬卓安左右做人難。主政七年幾乎沒有甚麼平靜的日子,幾乎都處於黨內鬥爭中,最終在九七年大敗於工黨手下,保守黨也在此役後連輸幾次大選。
剛黯然下台的白高敦際遇有點像艾登,他在貝理雅旁邊等接班等了十年,禁不住明槍暗箭逼宮取得相位。首相位還未坐暖就碰到跟戰爭差不多可怕的金融海嘯,十年經濟好景一時間成為泡影,還要傾盡國庫救銀行,惹得一眾生活大幅轉壞的上班族、負資產業主怨聲載道。拖了又拖,大選不能再拖了,白高敦等不及經濟復蘇就要打選戰,結果成了近幾十年來第二位從未贏出大選的在位首相(另一位是保守黨的SirAlecDouglas-Home)。
花了這許多篇幅說失敗者的故事好像有點奇怪,實情是新上台的首相、副首相實在沒有甚麼好說,甚至連他們的政治聯盟能否維持一年也沒有把握。看看卡梅倫的CV(履歷表)就知道沒有甚麼可以說的地方。在牛津大學畢業後,卡梅倫連一份像樣點的工作也未做過,做過一陣子公關就進入保守黨黨部工作,不到幾年就因為前任黨魁下台而順利上位。可以說,卡梅倫是坐直升機順風順水成為保守黨黨魁及首相的,沒有受過甚麼考驗,沒有甚麼政治危機足以顯示他的應變能力及政治手腕。至於卡梅倫及保守黨的政綱大體上跟工黨沒有太大分別,在經濟危機未過下卡梅倫也沒有甚麼空間、條件搞大改革。最重要的是保守黨及自由民主黨立場與政見有甚大分別,單單對歐盟政策上已南轅北轍。保守黨對歐盟充滿戒心,對融入歐盟諸多抗拒;自由民主黨則是最親歐盟的主要政黨,力主英國進一步加深與歐盟的聯繫,甚至加入歐元區。這樣的分歧隨時令兩黨黨員、官員公開火併,破壞合作關係。只要點起互相攻訐的火頭,兩黨高層要撲火並不容易,聯合政府隨時會土崩瓦解。
不少英國傳媒都懷疑聯合政府壽命不長,可能在一年內就倒台及出現另一次大選。從英國的政治史及政治生態來看,這個可能性的確不小。要對新政府有期望,還是待它站穩陣腳再算吧!
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