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人物:50年代醫院的稀有動物

八方人物:50年代醫院的稀有動物

他在50年代男、女護士比例近乎十比一的時代入行,當時屬醫院內「罕有動物」,需要包辦醫院的粗活,但月薪達765元,比女護士多三分之一。他叫蘇振華,行內尊稱蘇爺。當了近40年護士,入過難民營駐守,見證護士移民潮,醫務衞生署演變至醫院管理局,已退休的他始終認為,醫生根本不宜做公共行政工作。

首次接觸死亡不知所措

蘇爺1959年入行,當時私家醫院只有女護士,男護士是政府醫院獨有「品種」。當時很多人說男仔入醫院做,目的是追女護士,他即場否認,強調只是貪「有書讀又有錢收」,一邊讀護理學同時有糧出,很化算。當時男學生月薪已有300元,畢業後倍升,兼且是公務員鐵飯碗,羨煞旁人。
「當時男仔喺醫院做嘢,個個以為係白車嘅救護員,冇乜人知有男護士。」他當時仍被叫作Dresser,是英國的傳統稱呼,主要做擔擔抬抬及包紮工作,但其實為男病人插喉、手術前剃毛也要由男護士做。
他仍記得首次看着病人離世,十分震撼,不知所措。「同醫生講『佢死咗喎……』,醫生只係話『得啦,我知啦』!」原來醫生早知那病人不久人世,他也漸漸地看破生死。至60年代他才正式被稱為男護士。
越南難民潮時期,他被調派把關檢疫,很多剛到埗的難民健康很差,「要幫佢哋杜蝨,有啲本地冇嘅病,唔可以俾呢啲病傳入。」後來他駐守難民營一年多,「入面乜人都有,之前當差、教書、唱歌嘅都有。」營內日曬雨淋,雖然辛苦,卻很有挑戰性。
90年代,蘇爺升級至署理總護士長,負責港島總部的護理行政工作。現年72歲、96年退休的他看盡本地醫護界變遷,至今仍不贊同醫生做行政工作,因為醫生應專心醫治病人,行政由專業管理人負責好了。

經歷記載《最愛護士》中

蘇爺多年來的體驗,與數十名不同年代護士的經歷,記載於九龍中醫院聯網及伊利沙伯醫院出版的《最愛護士》一書內,這書是為紀念南丁格爾逝世百周年而印製,版稅收益撥捐「伊利沙伯醫院慈善信託基金」,讓白衣天使的故事,流傳下去,照耀病人。
記者 張文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