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論中國:校園血案該不該廣泛報道? - 李平

盡論中國:校園血案該不該廣泛報道? - 李平

內地接連不斷的校園血案,震驚社會,也讓作家魯迅在85年前所說的一段話再度引發迴響。1925年5月,魯迅在《雜感》一文中寫道:「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藥的民族中,一定有許多英雄,專向孩子們瞪眼。這些孱頭們!」
這些發怒的人,無論抽刃向更強者或更弱者,都是「沉默過了,呻吟過了,哭泣過了,哀求過了,但仍然願意活在現世而不得」。他們有他們的不幸,有可同情之處,但以幼童學子作為洩忿、復仇的工具,又顯然不容於社會,因此也引發兩個具爭議的問題:追查前因、嚴懲不法官商,結果是遂了行兇者之願,這是否等同變相鼓勵?傳媒的廣泛報道的確有引發仿效之虞,當局封殺有關報道是否合理?

不除暴政就難消除暴民

暴政出暴民,不消除暴政就難以消除暴民,這是內地網民的共識。但是,也有人指出:「如果每個人都認為整個社會有責任找出屠童兇手遭受的不公,為消滅這個不公而努力,那麼屠童兇手或恐怖分子的目的也達到了。」這也是一些人認同當局封殺傳媒、網絡報道的理由,不希望變相刺激校園血案的蔓延。

封殺報道是為減輕壓力

其實,這兩個理由似是而非。校園屠夫罪無可赦,引致他鋌而走險的貪官奸商同樣罪無可赦。社會公平、正義豈能玷污?明知行兇者曾遭遇不公,又不還他公道,這個世道還讓不讓人活下去?主政者不僅有責任防範校園屠夫、防範抽刃向更弱者的孱頭,更有責任從制度上消除滋生屠夫、孱頭的環境,否則,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就真的不可救藥。
與此相關的是,校園血案的廣泛報道,不能只看到可能產生模仿效應的負面因素,同時也要看到其中的警示作用。死者親屬的悲戚、輿論對行兇者的譴責,對於潛在的行兇者及主政者都會產生壓力,可能喚醒他們的良知。當局封殺報道,正是要減輕壓力,以一紙加強校園保安的通知去搪塞公眾。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