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爭相抱怨政府土地供應不足到大家袖手旁觀杯葛投地,香港地產發展商的臉變得可真比變臉大師還要快。
正如前天主持土地拍賣的地政總署官員所言,長時間沒有地產商承價,個別地產商要自行托價至少五次以免政府收回土地是非常罕有的事。其實即使幾年前樓市不濟時也未曾出現過類似的慘況,也未出現過地產商同時不投地的局面。除了是在聯手杯葛、聯手向特區政府施壓以外,實在找不到有甚麼其他理由。
先說土地位置。它是一幅位於東涌新市鎮的臨海靚地,地盤面積相當大,可建千多個住宅單位及其他配套設施。發展商大可把它包裝成東涌新豪宅,並可藉東涌鄰近機場吸引內地以至其他地方的投資者進場。像這樣一塊位置優越,有相當發展規模的地皮向來是地產商心頭好,向來是大小地產商吸納的對象。他們忽然全部棄權,全部放棄購入優質土地儲備的機會,實在非常不尋常。
地皮位置固然有吸引力,地價更是出乎意料的低殘。勾地價每呎不超過二千元,拍賣成交價也只有二千三百多元;加上建築費及其他開支如利息支出,總發展成本只是三千二百元。假若東涌樓價幾年後仍維持在約四千多元的現水平,發展商每呎至少賺一千元,整個項目的利潤可以高達十億元。要是樓價比現水平略為上升百分之五至一成,項目的利潤將可達到十五億或更多。而即使樓價真的像某些市場人士預計般回落一成,以新樓比二手樓貴的原則計算,東涌新樓盤呎價下跌空間有限,跌至每呎三千二百元成本價的機會更是微乎其微。可以說,這塊東涌地皮是一幅低風險、高回報的「肥豬肉」。現在,大小地產商居然對這樣一塊「肥豬肉」不屑一顧,任由南豐低價獨享利益,這怎不讓人嘖嘖稱奇呢?
更何況未來一段長時間利息仍然處於極低水平,銀行特別是國際及本地銀行水頭仍然充足,大量游資仍然要尋找出路。在這樣的宏觀經濟條件下,地產商的借貸成本將會極低,利息支出將會極為有限。
靚地、低地價、利息平是地產發展商夢寐以求的條件,符合這些條件的項目都很有機會為地產商帶來豐厚利潤,都會成為地產商爭逐的對象。偏偏今次地產發展商卻反其道而行,對符合三大條件的東涌地皮毫不動心,這除了政治上的原因、除了想向政府還以顏色以外還有甚麼可能的解釋呢?
但是,這樣的杯葛、這樣的施壓既不合理也不會有作用的。特區政府推出的九招十二式實際上非常溫和,實際上並沒有改變由地產商主導樓市的格局;因為勾地制度仍然是政府供應土地的主要機制,主動拍賣土地不過是臨時、暫時性的做法,不大可能變成固定的做法。至於加強規管樓花買賣,加強保障買樓人士權益,增加樓市透明度的措施只涉及枝節問題,只是要改善原來的一些市場陋習如不容許準買家「度尺」等,不會妨礙發展商賣樓,更不會削弱發展商的豐厚利潤。若果連這些溫和的改革也容不下,也要擺出高姿態反擊,那地產發展商實在欺人太甚,實在視公眾利益如無物。特區政府可不能腳軟啊!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