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針:歐元區為何成了炒家提款機 - 盧峯

探針:歐元區為何成了炒家提款機 - 盧峯

日本的國債總額是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一百九十以上。即日本一億多國民不食、不買新衣服、不儲蓄、不投資也要整整兩年才可能把國債還清。美國的情況稍為好一點,三億多美國人只需把每年賺到的九成收入用來還債就能清還國債;換言之,美國人賺到一百元還可剩下十元消費。相對而言,歐元區整體的負債比率較低,○九年的估計為百分之七十八左右,比美國低一點,比日本低一大截。
偏偏,炒家大鱷卻拿歐元、歐債開刀,炒個不亦樂乎,最終迫使歐元區各國不得不拿出幾千億歐元的拯救方案;向來持重保守的歐洲央行更破例仿效美國聯儲局那樣實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表明將大舉購入歐元國債及接受歐元區政府以歐債作抵押品。從昨天的情況看,歐元區政府及歐盟的重招有點效果,市場的情緒開始穩定下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亂狀平復了,炒家看來暫時會避避風頭,不再在歐元歐債上糾纏,以免被「重招」所傷。
為甚麼炒家大鱷不向更高危的日本、美國入手而要打歐元的主意呢?答案在政治而不是經濟上。炒家們賭的是歐元區龍頭德國不會輕易放棄壓抑通脹為先的金科玉律,炒家們賭的是歐元區政府各有懷抱未必願意全力支援其他國家渡過難關。只要出現任何一項,救希臘或葡萄牙的方案便可能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甚至重演九十年代部份歐盟國家被迫退出歐洲滙率機制(ExchangeRateMechanism)的故事,為炒家帶來數以億計、數以十億計的厚利。量子基金的索羅斯(GeorgeSoros)不就是在九二年成功狙擊英鎊,把英鎊逼出歐洲滙率機制,賺取數十億利潤,成就了炒界神話嗎?
歐盟採用單一貨幣的過程一直相當崎嶇,因為國家間的經濟發展水平、理財哲學、對通脹的態度有相當大的差別。領頭羊德國深感二十年代的超級通脹為禍太深,從政府到央行都以反通脹、打擊通脹為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為財金政策的金科玉律。因此,德國(包括統一前的西德)致力控制貨幣供應,控制財赤,確保德國馬克及後來的歐元幣值穩定。其他歐盟國家卻沒有這種嚴格的目標及嚴謹的紀律,特別是地中海區域的幾個成員如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臘的公共財政紀律都較寬鬆,習慣先使未來錢,令歐元區各國在貨幣、財政政策方面有差距,有分歧。經濟順風順水時問題還不明顯,當經濟好景過去時,「先使未來錢」的國家便容易左支右絀,要大規模借貸度日,令矛盾更明顯,也製造了機會讓炒家有機可乘。
此外,歐元區只有中央銀行而沒有中央政府。任何重大決策特別是涉及真金白銀的財金政策必須由二十多國政府共同商議及決定。二十多國政府首腦及財長又要考慮國內的政治形勢、選民情緒才能定出基本態度。德國政府較早前遲遲不肯明確支持希臘就因為德國有地方選舉,總理默克爾擔心援助希臘會開罪選民。其他國家的政府也有本身的打算,不會輕易同意撥出巨款。換言之,整個決策過程既迂迴又緩慢,還要跨過重重障礙才能落實。而這個論論盡盡的過程就成了炒家興風作浪的好機會。
歐元區若要避免成為炒家的提款機,各國的融合包括政治上的融合不但不能停下來,還要加速。不然下次炒家又可借葡萄牙或愛爾蘭的債務問題再來一次狙擊,把歐元區及全球金融市場弄得人仰馬翻!
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