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媒體向建制輸誠已不是第一天的事了,但商台「賣台」一事還是引起公憤。為何?因為在一個民意被壓抑、特權合理化的社會中,任何助紂為虐的事件都足以惹來公眾的反彈。適逢本港第二波民主運動的興起,一批民主生力軍應運而生,以求扭轉大局。但觀乎近日討論,無論是支持商台所為抑或對商台口誅筆伐的,都忽略了一個重點:就是一個破碎的香港價值。
政府鼓吹追求短期利益
香港是一個奇怪的城市。即使如此發達,並且作為中西薈萃之地,管治這裏的卻是一個殘缺不全的體制。從往日的殖民地政府到今日的特區政府,採取的都是愚民及攏絡政策。勾結社會精英,和他們建立管治聯盟,盤剝市民。管治論述淪為欺詐工具,像高鐵和政改的經濟發展論可算是其中的表表者。這種統治的出發點是剝削,務求在所在地榨取最大的利益。因此,不論是公民意識或者本土文化,都刻意壓制,遑論政治上的改革。受惠於中英談判,香港得到一絲政治改革;不幸,特區政府繼承殖民地管治方式之餘,更變本加厲,意圖維持現有不公、殘缺的體制,甚至消滅萌芽中的公民力量。無他,一個以剝削為本、充滿缺憾的制度,最適宜上下其手,爭權奪利。以各種暴力,壓制反對聲音。
政府一意冷卻市民的政治熱情,鼓吹追求短期的經濟利益(合乎剝削思維),結果令一般市民的思想變得功利甚至犬儒。對既存的不公,不但逆來順受,甚至出言維護;卻又在一些道德問題如議員操守、性議題上裝出衞道之士的嘴臉。像此次商台事件,不少維護者皆以「生活」為理由,「搵食啫,犯法呀」是他們一堆理由的主旨。不過,出賣身體不等於出賣靈魂,見錢開眼則形同見利忘義。大原則,才是根本。香港人,往往着眼於微枝末節。
只重偽道德而忘記大局
八十後的出現,原是代表香港新一代政治力量的出現,卻因其手法和年齡而遭大眾輕視,甚至變成批判對象。政黨在議事堂向官員擲東西,是表達當前政策的不公,卻被指搞破壞(可笑的是,不這樣就不會有如此多人了解政府的所作所為)。香港市民,就是因為以這種只重微小的偽道德價值,而忘記(或逃避)重大的整體利益,使港人陷入一個又一個的政治困局。
此次的五區補選,最重要的不只是投票率,而是作為一個社會運動的開始。最低限度,也要將港人那種政治/經濟二分論改變過來。說政治和經濟毫無關係,在很多地方只會是笑話,但在香港卻有千萬人相信。是的,正因為如此荒謬,因此改變是必要的。五區補選,是一個開始。
孫進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