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建政逾60年來最大宗的遺產爭奪案,昨日在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二審開庭。由於本案原告和被告都是民國初期的教育總長、中國近代最大的藏書家傅增湘的後人,而且涉及的財產包括上千塊價值不菲的古玉和數萬冊珍貴的文物古籍,價值難以估量,引起外界關注。案件昨日尚未審結。
本案所爭奪的遺產,是中國近代名人傅增湘(1872—1949年)所留下的文物。傅育有三子兩女,他去世後,留下文物財產包括古玉及古書籍等,全由長子傅忠謨(1905—1974年)接管。傅忠謨去世後又傳給現年77歲的兒子傅熹年,而傅熹年現在不但是中國國家文物局古玉鑑賞專家,更有國家文物鑑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等官方銜頭。
文革遭抄家 陸續退還
文革期間傅家被抄家,上述財產被抄走,直到文革後才陸續清退回到傅熹年手中。1983年,傅增湘的三子傅定謨(已歿)的女兒傅鈺年入稟法院,要求瓜分祖產,掀起這場爭產戰。但後來得悉被抄家產還未清退完,於是暫時撤訴。1985年,傅熹年曾召集11位傅增湘的孫輩中7人,瓜分祖產,但沒有包括傅鈺年在內。
2004年,存於傅熹年手中的兩件祖傳玉器公開拍賣,其中紅山文化玉龍形鈎拍得253萬元(人民幣.下同);紅山文化黃玉獸首蟲身墜拍得132萬元。傅鈺年聞訊後認為,堂兄傅熹年隱瞞了大量祖產,於是於2005年又提出訴訟,要求法院析產(即財產分析)並瓜分祖產。
被告傅熹年辯稱,其父傅忠謨和叔叔傅定謨(即原告傅鈺年的父親)早在1941年就分家,文革後退還的古玉屬父親傅忠謨所有;祖父傅增湘的遺產都已瓜分完,或捐贈變賣。但傅鈺年指,當年(指1985年)瓜分家產她沒有參與,且每人僅分得百來件文物。她稱,法院後來出示的清退單顯示,當局退還傅家的財產多達17,885件、24箱、13捆、1匣文物和古籍兩萬多冊等。
傅鈺年還指,當局發還財物中,有142件有編號無名稱的財物,都是價值連城的古玉,屬祖父遺產。但傅熹年稱,那些玉器是父親傅忠謨的財物。法院去年一審判決,只認定50餘件物品(包括傅增湘印章40多枚)屬傅增湘遺產,為其後人共有,可以瓜分,駁回傅鈺年要求瓜分其他財產的訴訟請求。傅鈺年不服上訴。
價值不菲 超過5000萬
昨日本案二審未能即日審結。目前無法估量這些涉案文物價值多少,但本案一審直接在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進行,說明至少案值在5,000萬元以上,因這是經濟案中級法院立案的最低標準。《北京青年報》
傅增湘「中國最大藏書家」
傅增湘四川瀘州人,清末民初學者、藏書家,清朝光緒24年(1898年)進士,入翰林院。清朝倒台民國初年,他應邀入閣北洋政府任教育總長,後任故宮博物館圖書館長。一生致力收集和研究古籍的他,被譽為「中國最大藏書家」。
傅增湘藏書成癡,薪金除生活費外全部購書,無錢時則借債收書。他曾在某名人家中見到南宋版《洪範政鑒》,此後夢寐不忘十餘年。後忽有書商售此書但索價很高,他毅然把己藏的日本、朝鮮古刻本三筐賣掉,換回此書。傅藏書多達20萬卷,其中不少是善本和孤本,價值不菲。他收得宋刊本《資治通鑒》及元刻本《資治通鑒音注》,珍愛不已,起名「雙鑒」,更將藏書樓命名為「雙鑒樓」。
1949年傅增湘去世前,命家人將部份藏書捐國家。1950年,他的後人又將3.4萬餘卷古籍捐四川,現藏四川大學。他還畢生校勘古籍,每日必校30頁。70高齡時,他還校完明朝隆慶年間所刊1,000卷的浩瀚巨作《文苑精華》,寫下數十萬字校勘記。本報記者
傅家爭產事件簿
‧1949年傅增湘去世,留下財產由長子傅忠謨接管,後由長孫傅熹年負責;三子傅定謨早逝,其四個子女跟伯父傅忠謨一起生活
‧文革期間傅家被抄家。文革後當局清退被查抄的財產,至1989年共計退還17,885件、24箱、13捆和1匣文物,由傅熹年接收
‧1983年,傅增湘孫女傅鈺年(傅定謨所生)起訴堂兄傅熹年,要求分享祖產,但得知當局未退還所有文物而暫時撤銷起訴
‧1985年,傅熹年召集傅增湘孫輩11人中的7人瓜分祖產,每人獲得百來件文物,但傅鈺年當時在外地未接到通知
‧2004年,傅熹年所藏的兩件家傳紅山文物被高價拍出,傅鈺年認為堂兄隱瞞了大量祖產
‧2005年,傅鈺年向北京市第一中級法院起訴,指之前所分祖產並非全部,要求法院重新分割
‧2009年,法院一審判決,認定傅熹年擁有990多件玉器,但屬其父親、即傅增湘長子傅忠謨所有;另認為50多件文物,包括傅增湘的印章、日記等,屬傅增湘遺產,為後人共有,可以瓜分;傅鈺年不服上訴
‧2010年5月10日,北京市高級法院二審開庭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傅增湘子孫
‧長子傅忠謨(已歿)
育有子女五人:傅熹年(被告)、傅燾年、傅萬年、傅美年、傅燕年
‧次子傅嘉謨(已歿)
‧三子傅定謨(已歿)
育有子女四人:傅嵩年、傅鈺年(原告)、傅延年、傅頎年
‧長女傅傳謨
育有子女兩人:李蓮、李治崇
‧次女傅厚謨(不詳)
資料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