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一役後,大家都問:下一個戰場在哪裏?社運中人一致答:「尖碼」,指的是尖沙嘴碼頭巴士總站。05年,立法會通過撥款2.7億將尖沙嘴天星碼頭巴士站遷往尖東,原址改建為露天廣場。但這是香港歷史上第一個巴士站,作為交通總滙,更是百多年來從未改變,今日每天還有4萬人次使用中。也是維港九龍沿海自十九世紀唯一沒有改變過的海岸線!
記者:何兆彬
攝影:伍慶泉
1921年
當年尖碼已是香港的交通中樞,有郵輪、有火車、有小輪,同年火車站鐘樓的鐘才剛裝好,巴士亦在這年開始在這裏運作。
(收藏家協會張順光提供)
1960年代
未拆的火車站、圓潤的巴士造型、像玩具的的士,確是良辰美景……
(收藏家協會張順光提供)
第一第一第一第一
「我們很不喜歡『下一個戰場』這講法。其實公眾一早就表達了反對遷拆尖碼,難道要搞到最後我們瞓街給警察抬走嗎?如果它已沒有了使用價值我不會出來,但尖碼如今每天有4萬人次使用!我們不得不出來!」「尖碼之聲」主席Lesile說。
民怨漸沸,社會躁動。近年帶領社會運動的,走上街頭的,不再必然是熟口熟面的「社運人士」。如今我們有高薪厚職的草泥馬,也有火滾罵娘的熱心網民,Lesile為男拔萃畢業舊生,早前抗議「張廿蚊」也有他份。「尖沙嘴碼頭是全香港第一個巴士總站、第一個有雙層巴士的地方、第一個鐵道總站、第一個固定班次的渡海小輪、第一個對外具規模的貨運及郵輪碼頭、第一個大型商場(海運)……」尖碼的歷史意義,可從中看到香港發展的簡史:「1888年先有天星碼頭,然後有九龍倉的貨運碼頭。1910年開始有火車到達,但1916年九廣鐵路的總站才建好,鐘樓當年建好了,但鐘是1921年才裝上的。同年,尖碼開始出現巴士,這巴士站在未有巴士前是人力車站。」
他補充:「你知道嗎?香港的維港海岸線都改過了,九龍唯一沒有改變的,就只有尖沙嘴這裏,海岸線在十九世紀迄今都沒有改變過,這在寸金尺土的香港來說絕無僅有!我自己對保育二字不是很有感覺,但尖碼不是純保育,這地方每天仍然為四萬人次服務,很多小市民都是利用巴士轉小輪過海,既快捷又便宜。」
$20體驗香港三寶
Lesile與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這兩年組成了「尖碼之聲」,在網台開咪,在街頭搞簽名運動,約見區議員,近日更辦「導賞團」,為港人介紹尖碼的典故。導賞團由中環天星開始,再到尖碼坐其中一架巴士(每次行程略異),收費$20(包車船費用),更附送一套六張Postcard。
記者上月參與了一次導賞團,負責帶團的是從前在旅行社工作的Jacky,他說:「政府說改建巴士站為廣場可以吸引遊客,我在旅行社工作過,最知道這是不成立的!因為很多遊客就是由中環天星坐小輪,到了尖碼再坐巴士遊香港。因為香港與眾不同的交通工具有三樣,一是叮叮電車、二是小輪、三就是雙層巴士!這樣由中環過來,就經驗了兩種本港特色交通,而且看過了美麗的維港。」Jacky與Lesile帶團友上了2號,果然坐在巴士上層前頭的就是幾名韓國女遊客,吱吱喳喳的不斷談話,也果然就在旺角下車,「她們全都會在這裏下車,然後到女人街一帶購物,約一小時後在洗衣街附近上旅遊巴回酒店。」
全港第一架雙層巴士:1號線
1949年4月17日投入服務的第一架雙層巴士,1號線。
全港第一條巴士線:2號線
尖碼現有14條巴士線。你也許不知,香港史上第一條巴士線不是1號而是2號,除路線改過一點,一直從尖碼出發。
一切由巴士迷開始
像Lesile這樣的巴士迷,為甚麼喜歡巴士?又是怎樣成了一個社會運動的組織者?
「鍾意(巴士)是無得解的。七八十年代港人的生活還未算富裕,大家出街都是坐巴士。九十年代,小學六年級,父母給我買了一部相機出去影巴士。結果就認識了一班巴士迷,之後幾年一直有遊車河活動,再發展下去開始關心巴士路線,也開始有人建議一些天馬行空的路線,後來竟然發覺這些路線是可行的!118就是這樣的例子。」
至於出來參與社運,他說,從小就關心社會,「自從八九年開始,除了中一至中四那四年撞正考試,其餘的六四晚會我都有去。這一次本來我也沒想過站出來,大家都很忙,放了工還用時間去跟這麼大的一個機關抗爭,很累!」但意識上的改變是○六年,「最大的一個本土意識醒覺,是中環天星碼頭的拆卸。覺得可惜,天星這麼美,為甚麼要拆呢?以前最愛到大會堂找巴士資料,找完就在美心買隻油雞髀,然後坐小輪回到九龍轉巴士回家,好舒服的感覺。」他說,○三年沙士之後政府說要動尖碼的主意時,大家還沒注意到尖碼有多重要,幸好因為天星事件鬧得很大,煞停了。「到○五年,旅遊事務署的工作坊說要諮詢大家,之後沉靜了一陣子;誰知道○八年又舊事重提要拆尖碼巴士站,他們先把5號巴士搬走,這是一個觸發點。」
從區議會到聯合國
原來5號巴士搬到尖東,並沒有諮詢九龍城區議會,只諮詢了油尖旺及黃大仙區議會。「5號線是彩虹開出沿舊機場、土瓜灣、科學館出到尖碼,很多居民都是這樣來尖碼,甚至過海。一搬走,很多市民受影響,九龍城的區議員固然被狂罵!當時我在facebook叫大家出來,之後搞簽名運動取得6,000個簽名,「第一天簽到不夠紙,要到附近加印!我們把這些簽名遞給區議員,結果九龍城區議員不分左中右,都支持5號巴士回歸尖碼,因為影響民生。」
之後再約見尖沙嘴區議會,卻沒有人理會,這時有名成員知道「第十二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論壇」在徵文(CallforPaper),主題是HistoricUrbanLandscape(城市歷史地景),「他們的觀念是城市走向現代化,很多事物快被遷拆,但它們又未達到古蹟的標準,可惜的是不保育它們就成不了古蹟,也會嚴重破壞城市的肌理。」撮要寄出後很快收到入圍通知,「我們開了個記者會,在報章告訴大家我們要到越南河內解釋尖碼!」無疑重重摑了港府一巴!
旅遊事務署為了拆巴士站建廣場,與建築師學會辦了個比賽,接受新廣場的方案,但只限建築師參加,「這實在很奇怪,因為當年美荷樓、李小龍館都是接受公眾參與的。我問過旅遊事務署,但一直不獲回答,他們本來說是今年4月公佈最後四強,但現在5月了還沒公佈,我當然希望這個計劃是告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