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的蒼涼,非常的黯淡,非常的狼狽,非常的無奈,非常的尷尬,非常的艱難,又非常的拖拖拉拉─張愛玲的異鄉記。
不忍看,不忍想,替她十二萬分的不值,是什麼人把她放到這樣的一個境地,是什麼人,這樣的不給她安穩的日子,看得人非常的替她心翳,心傷心痛,換了一個時空,這位不世出的才女,那麼年輕的歲月,何需要有這樣一趟泥濘滿地,荒涼遍佈的遊走在窮鄉僻壤,而目的地好像永無盡頭的旅程,小眉小眼,小言小語,寄人籬下,諸般不順,不曾有過風和日麗的時候,從十里洋場的上海,從一個單身貴族,花樣年華的女子,走向要歷盡滄桑,人離鄉賤的地步,唉,是怎樣的一段孽緣,是怎樣的一種不可知的命運,逼她走上這一條生命中不願記起卻又無法忘記的旅程。
她說在自己的寫作生涯裡,這是「必須要寫的」,但為什麼至死也不能竟篇的,從上海到溫州,一路上的轉折,四十年代那裡還沒有公路、沒有火車、沒有水路,只有長途跋涉的要用轎夫,要依賴同行的人,也要因他的停留蹉跎而將旅程遲延,從冬天到春天……是的,還沒有寫完呢,像是一個黑洞還沒有見到亮光,更慘的是,黑洞之後是更深陷的一個更大的黑洞,這樣詭異的旅程,幾十年後在另一方異鄉的她已老去,再提筆來回憶那一個異鄉,要殘忍的撕開歲月的傷口,強迫自己再回憶一次又一次,試想想看,之所以未能竟篇豈不是可以想見的呢,尤其當她在許多年之後,許多事都已真相大白,一切都變成清晰的現實之後,她會知道,這一段旅程真是何苦來哉,卻又不得不如此,回看當年的自己,何等的痴心,何等的愚笨,何等的錯愛,而最叫人不忍卒讀的是,異鄉記才開頭,看官們已知結局,已知道,她將面臨的是愛人猙獰的面目,而她年輕的愛將面臨幻滅,凋萎,我們會看着她一步步的走入悲劇,那麼她的不能竟篇,也是冥冥中的安排吧。她說是大多數人不要看,看了也不完全懂,錯了,不是不要看,是不忍看,看了不是不懂,是因為懂,才憐惜,才不忍看,看着一個心思透剔,冰雪聰明的年輕女子一步步走向死亡之谷,幸好未竟篇,否則我們會再看到更殘酷的事實,當一個壞的男人心變的時候,痴心的女子,千里迢迢來尋夫,換回來的是冷嘲熱諷及責怪她為什麼要來,只因為他在每一個流亡的地方,都有一段霧水情緣,他殘忍的將她也列為無數個女子之一,侮辱了她也侮辱了愛情。
這樣不堪的男人,後來在他自己半回憶裡民國女子那一章,也寫到江邊送別,那個決絕的女人心碎之餘迸出的話,那是她和他一生人最後一次的見面,異鄉記的結局應該就是如此吧。
為什麼從上海杭州到溫州,一段異鄉行會糾纏了幾個月,也許潛意識裡,她根本不想到達目的地,拖得一天是一天,從未成行前到旅途上的耽擱,一步一驚心她害怕聽自己心碎的聲音,她害怕看到殘酷的現實。
有始無終的異鄉記,記的是一段終究要變成泡沫幻影的感情之路,才一出發,靠得愈近愈知道,見了面更知道,她要讓自己清清楚楚的去了結,明明白白的去死心,是一段悲壯的自我了斷之旅,但是仍然以為有一線生機,仍然痴心妄想有一個不一樣的結局,在那之前也曾一再問過自己原本可以不是這樣吧?
那麼異鄉記至死也未能終篇,更充滿了象徵意義,更令人唏噓造化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