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配套不足精神病患者變炸彈

醫療配套不足
精神病患者變炸彈

【本報訊】本港有超過15萬名精神病人,但政府提供的醫療及社區配套服務嚴重不足。精神科病床在過去六年削減了兩成多,只有不足一成病人可住院,九成多被送回社區,但病人回家後未必有社工跟進。病人定期回醫院覆診,診症時間只有六至七分鐘,醫生隨時「睇漏眼」。不少隨時病發的嚴重精神病病人,就成為社區的計時炸彈。

82年元州邨血案6死

港人回憶中最慘痛的精神病漢斬人事件,要數1982年6月,28歲精神病漢李志衡病發,血洗元州邨安安幼稚園。當日李先斬殺母親和胞妹後,再衝入幼稚園斬死4名幼兒、斬傷30多人。事件引起公眾對精神病人康復工作關注。
據醫管局的資料,本港精神科病人在08/09年度超過154,000名,較五年前大增23.1%,其中只有約13,900人可以住院,比五年前反而減少5.8%。公立醫院精神科病床在09/10年度只有3,607張,比六年前削減了23.5%。
精神科醫生只有288人,與病人比例是1對535;精神科護士亦只有1,880人,與病人比例是1對82。新症精神科病人門診,最長需輪候28個月。
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教授李誠表示,政府的政策是讓精神病人融入社區,原是好事,但配套卻嚴重不足。去年發生深水埗精神病人襲擊幼童的慘劇後,醫管局推行了個案經理計劃,由精神科護士、社工及職業治療師跟進部份出院的嚴重精神科病人,但只跟進三個月。個案經理應至少跟進一至兩年,才能與病人建立互信關係。本港的精神科醫生及護士的人手,與歐美等地比較也嚴重不足,精神病人每次覆診,診症時間只有六至七分鐘,病人如果不想再次住院而刻意隱瞞病情,醫生有可能「睇漏眼」。
香港心理衞生會精神復康服務總主任程志剛稱,出院返回社區的精神病人目前並無機制自動配對社工服務。若病人不自行求助,又無家人代為求助,社工也無從接觸他們。

近年精神病患者行兇事件簿

2009年6月25日
大澳龍田邨有精神病紀錄男子,斬死一名曾經發生爭執的鄰居

2009年5月30日
39歲患精神分裂症男子於深水埗隨街斬人,一名3歲男童被斬死,男童父親亦被斬至重傷

2009年5月5日
紅磡樂民新邨一對同患精神病的母女,女兒突然失常,持三個鐵鎚狂襲母親,致八旬母親頭爆身亡

2008年11月27日
慈樂邨患精神病失婚婦人,疑迷暈及勒死17歲兒子及13歲女兒,然後自縊身亡

2008年2月26日
患妄想型精神分裂36歲男子,於灣仔星街寓所持菜刀襲擊母親,母親身中170多刀斃命

2007年10月14日
天耀邨婦人疑精神病發,在寓所用繩索綑綁一對子女的手腳,將兩人掟落街後再跳樓自殺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