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媽媽都是獨一無二的。她有一個小心願,期望抱病的寶寶,可以好好嚐一口巧克力;她身患絕症,仍不辭勞苦為子女籌劃未來;她在香港沒有根,氹氹轉在等安頓下來與孩子團聚的一天。獨一無二的背後,天下的母親都有一個共同願望,就是子女快樂所以我快樂。今天母親節,祝福媽媽與家人同樣快樂。
記者:蔡元貴、張嘉雯、梁瑞琼
《結石寶寶媽媽的願望 只希望小孩平平安安》
河南人陳璐來港打官司,為飽受毒奶粉折磨的寶寶索償討公道。「母親節?沒有精力去理會了。如果不是你提起,我都想不起來了。」她與湖北媽媽周紅華一樣,只有一個孩子,母親節對她們來說是嘲諷多於歌頌。
數天前,三鹿奶粉四位內地受害嬰兒的家長在港控告三鹿集團主要股東恆天然,由陳璐代表各家長來港出席聆訊。陳璐的女兒淼淼於06年8月出生,一直食用三鹿奶粉,三個月後開始眼睛浮腫,其後額頭出現斑塊,經常失眠。政府公佈毒奶粉事故之後,陳璐反覆為女兒照腹部,證實有雙腎多發點狀,患上腎結石。
女兒右腎積水
淼淼自此體弱多病,去年幾次無緣無故發高燒,檢查後發現右腎積水。為了照顧孩子,當美容師的陳璐惟有放棄工作。每天,陳璐給孩子腳部做兩小時穴位按摩,說是可以改善輸尿管及膀胱病情。空餘時間,她會上網找治療腎病的資料,發掘木耳等食材,給淼淼煎藥治病。
記者問她母親節的願望,陳璐說:「母親節?沒有精力去理會了。如果不是你提起,我都想不起來了。」她希望,淼淼能活得像其他孩子一樣,健健康康,「最大心願是,淼淼可以吃一塊巧克力。她現在不能吃,因為容易發病。但淼淼不理解,看到別的孩子都可以吃,老是鬧着要吃,我看見她這樣最心疼。」
陳璐只有一個孩子,也不可能多生一個了。她腰椎患有職業病,懷孕時比一般媽媽要痛苦,接近臨盆時甚至要整天卧床,她說這個孩子得來不易,特別珍貴。再者,河南省人口太多,即使是毒奶粉受害家庭,陳璐必須證明淼淼完全不具備勞動能力,才准生育第二個。
兩歲童餘一腎
結石寶寶在港索償案中另一位媽媽周紅華,情況也一樣,沒想過生第二個:「一個就夠了,反正多一個,就多一個負擔,現在已很大壓力了。」她是河北結石寶寶一哲的母親,陳璐不遠千里來港追究責任,周紅華也曾多次背着一哲赴北京找律師。一哲腎功能被毒奶粉嚴重損害,才兩歲多,只有一個腎臟。
一哲父親周雄說,妻子周紅華去過北京,希望維權律師幫周家討回公道,每次都帶着兒子在身邊,跑來跑去,身心疲累。周雄說:「一哲媽媽比較堅強,我們一起搞維權,見記者。就算趙連海(早前被定罪的結石寶寶家長)被捕,她也不怕,因為她覺得,為孩子爭取利益,是最起碼的公義。」
雖然是這樣,周紅華為着一哲健康操心,試過兒子做手術時,當場暈過去。周雄說:「太太心臟受到影響,遇到小事,心臟都會不停的跳;我叫她別擔心,如果你垮掉,孩子怎麼辦?」今天,全世界都在歌頌偉大母親,家住河北赤壁的周紅華說家鄉不流行慶祝母親節,只希望小孩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就好。
《抗癌鬥士 不忘為子女鋪路》
「她在人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而母親的角色,做得最好。」在關小玲48年人生中,三分一時間要與癌魔對抗,但她用了畢生心力,為子女鋪出康莊大道:安排一對子女到外地留學;灌輸正面價值觀。癌魔一再來襲,子女毅然放棄學業事業回到母親身邊,與她一起走完無憾、平靜的最後一段路,更在今後的生活上,延續母親正面、珍惜生命的態度。媽媽不在身邊,昨日子女一如以往,送上一句「母親節快樂」。
女兒製作悼念片
關小玲(Stella)今年1月迎接48歲生辰,3月因乳癌去世,當時她的facebook賬戶上有一則留言:「各位我走了,走得很安詳,大家要保重」;其後有一段悼念片,簡述了Stella作為女兒、妻子、母親、同事及朋友的點滴,片中的她總是笑臉迎人。這是其女兒李小姐為母親而製作的。李小姐表示,媽媽為他們付出了很多,希望透過短片,作為對她的懷念。
Stella於94年確診患上二期乳癌,當時兩名子女只是小學生,她辭去工作接受手術及化療。丈夫李先生指,妻子一直關注子女的生活及學業,認為子女在港升學的前景不太好,於是一手安排子女到加拿大留學,她則在港一邊工作,一邊做義工。
正當Stella以為戰勝了癌魔,04年癌症復發且擴散至骨骼,當時正在加拿大就讀會計系一年級的女兒決定回港。「佢都想我繼續讀,但如果兩個一齊讀,學費都唔平,財政壓力對個病都有困擾。」李小姐回港後一邊照顧媽媽,一邊半工讀,於09年完成大學學位課程。
教導子女要真誠
兒子大學畢業後在加拿大找到工作,去年得知媽媽病情惡化,立即辭去工作,第三天飛回香港,因媽媽是他最尊敬、最緊張的人。「佢個人好易相處,又支持我哋讀書完成學歷,教我哋做人要真誠,唔好揞住良心做嘢。」Stella的價值觀及做人道理令他一生受用,與同事及朋友也相處融洽。李先生表示,媽媽最希望他們大學畢業及有自己的思想,這也做得到,即使未能見到他開枝散葉也沒有遺憾。
昨日姊弟與父親帶同Stella生前喜愛的食物,到富山殮房的骨灰紀念公園提早慶祝母親節。人已走,李小姐認為母親已做好了本身的角色,「佢見到大家識照顧自己,好開心,冇任何包袱,好似自己責任完成咗,走得好安詳。」他們會如母親所願,積極人生,珍惜生命。
《爭居港權媽媽心聲》
11年了,一張香港身份證,縈繞她們一家三代。父母30年前來港,她們身為長女,卻被遺在內地,從此與父母兄弟分隔;1999年爭取居港權失敗,人大釋法教團圓夢碎。今日,她們的兒女同樣擁有港人身份,惟獨她們仍然持着雙程證兩地飄零;母親節來臨,她們最大的願望是留在孩子身邊,看着他們健康成長,不需要重複自己與父母分隔的苦路。
港府去年底承諾讓超齡子女來港定居,只要親生父或母於2001年11月1日以前取得香港居民身份時未滿14周歲的在內地子女,都符合資格。這個承諾真會兌現嗎?
個案一 楊源柳:希望有身份證
楊源柳1978年在東莞出世,父親80年偷渡來港,當時她只有兩歲。
1996年母親獲批來港,帶了弟弟來港居住。個性剛烈的源柳直言,對患甲狀腺癌的媽媽,她又愛又恨,「嬲佢重男輕女,帶細佬嚟唔帶我。我同佢都唔係幾識表達自己,講嘢唔會話你愛我,我愛你咁,見唔到就會掛住,見到就會有磨擦。」
1999年她聽母親的話,來港爭取居港權,當時她正念大專,尚有考試未完成,「佢收埋啲證件搞到我冇得返去考,張畢業證書都冇咗。」
內地結婚在港產子
同年6月26日人大釋法,令她失去居港權,她持行街紙在香港行屍走肉過了三年,每天到圖書館流連,又試過報讀本港課程,但因身份問題不獲取錄。她最終報了會考,到書局買書自修,「好大壓力,驚入境處破門而入,考緊嗰陣都好驚。」入境處其後真的破門入屋把她遣返。2003年她在內地結婚,其後在港誕下三名兒女,現在分別兩歲、四歲和六歲,如今她重蹈母親覆轍,以雙程證兩地奔走照顧。原本在順寧道租住板間房的她,上月回鄉續雙程證期間,被業主換鎖封屋,她回港發現無家可歸,決定帶着孩子露宿七天,抗議市區重建安置措施和租務條例不合理。
一個月後的今日,源柳已遷至馬鞍山與父母同住,「佢嗰個係一人單位(公屋),家住咗八個人,我每日帶返學去深水埗,一程就個幾鐘,你話係咪半生不死?」
對於有望取得居港權,她不多想,「講咗11年啦,希望越大,失望越多。」每年母親節,孩子都會給她送上小手工,她自己的心願很簡單,「我有身份證,湊大啲仔女。」
個案二 Mandy:後悔浪費時間
Mandy今年37歲,父親1977年來港時,她只有五歲,母親1990年來港,只帶了最年幼的弟弟。1999年,家人勸她來港爭居權,原本經營飾物店的她,決定把生意轉讓,一心與家人一起生活,「咁細個已經同爸爸分開,好想一家團聚。」
在爭取居權期間,她與男友結婚,在港誕下一對兒女,2005年兩人意見不合分開,「佢都係爭居權嘅,佢好想留喺香港,成日覺得好唔開心,成日嘈,郁手打啲小朋友,我自己就覺得冇證件咁樣留喺度好辛苦,有雙手去邊度生活都一樣,於是申請離婚。」
原本是老闆娘的她,現在要靠綜援過活,「喺大陸叫衣食無憂,工作上都OK,家放低事業,做家庭主婦,嚟到攞綜援好自卑。」她說:「有時諗番轉頭都覺得後悔,好浪費時間,大陸生活都幾好吖,起碼住嘅地方都大啲,我99年到家都冇做過嘢,覺得個人退步,跟唔上社會,有時我返大陸,見到啲朋友,都好後悔當初揀咗呢條路,之前自己環境好過其他人好多,家人哋樓都有幾間,又有車,聽到會幾難受。」
母親節願望,她希望兩個兒女有朝一日可以自己照顧自己。對於居港權,她有期望,「至少有條隊可以排,有個目標可以等。」
個案三 阿婷:與夫分隔兩地
阿婷今年28歲,是長女,父親1979年從汕尾來港,弟妹均在港定居,「2001年阿媽叫我嚟,話大家可以一齊生活。」爭取居港權的日子,她很不快樂,2002年港府宣佈要遣返爭居權人士,她主動申請,「我完全冇收入,喺屋企覺得好唔開心,返咗去我自己都生活到,我唔想俾人又拉又鎖。」
雖然如此,她仍免不了失望,「同我堂姐一齊坐火車返去,聽到架車報站,話下一站羅湖,就係咁喺度喊,覺得香港已經唔屬於我。」回內地後,她在工廠工作,2002年結婚懷孕,母親及夫家均主張她來港產子,但兒子出生後體弱多病,令她非常擔憂。2006年,她再次懷孕,決定再次在港分娩,「如果個細嘅喺大陸出世,兩個細路分開,我擔心細嗰個會怨我,好似我以前咁。」
壓力大患情緒病
其後兒子被診斷為發展遲緩,有言語障礙,之後更患上中耳炎和氣管炎,要再排期做手術,令她無法不留在香港。她獨力照顧兩孩,與丈夫分隔兩地,她紅着眼說因為壓力大,自己也患上情緒病,「不過我覺得好彩咁決定(留在香港),個仔讀咗『兼收位』之後成果好好,雖然仍然比其他小朋友差,但已經有進步。」母親節,她最大的願望是孩子「唔好學壞」,對自己的未來卻不存期望,「我呢啲,好似玩緊氹氹轉咁,唔知轉到幾時先會停落嚟。」對港人的身份,她也不敢奢想,「上年佢(港府)公佈完,我哋好大期望,結果冇晒下文,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生活好似有今天冇明天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