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去年5月因應豬流感爆發,將流感大流行應變級別由「嚴重」提升至最高的「緊急」。一年過後豬流感沉寂,據悉,政府即將降低戒備級別。不過,政府去年動用2.37億元購買的300萬劑疫苗,至今只用了約19萬劑,餘下的過了今年10月有效期便報廢,可能多達2億元付諸流水。
記者:陳沛冰
政府流感大流行應變計劃分三級,最低為戒備,之後是嚴重,最高是緊急。去年5月1日本港出現首名豬流感病人,特首曾蔭權宣佈本港進入緊急應變級別。
近數月豬流感沉寂下來,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早前表示,正考慮是否降低應變級別。據悉,除非情況有變,否則政府即將降低應變級別,政府會諮詢專家意見,作最後決定。雖然世界衞生組織至今仍維持最高的第六級警戒級別,未有降級迹象,但政府不一定要跟隨世衞做法,因世衞要檢討全球疫情發展,而港府較集中研究本地疫情。
緊急級別意義不大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系主任袁國勇稱,去年4至5月豬流感開始在全球及本港爆發,現時已踏入5月,本港未有爆發第二波迹象,相信豬流感暫告一段落,變成季節性流感。第一波豬流感過後,逾50%小學生有抗體,學校再爆豬流感機會微。現時緊急級別對市民意義不大,政府可考慮降低級別。但他警告,南半球的澳洲去年冬季很多人感染豬流感,帶有抗體比率高;現時澳洲將踏入冬季,病毒可能被迫出現抗原飄移的轉變,之後再傳本港,或造成冬季另一波爆發。中大微生物學系教授陳基湘表示,政府應降低應變級別,近期流感以乙型流感為主,豬流感只佔少數。
政府去年花2.37億元購買300萬劑豬流感疫苗,截至本月初只用了約6%,疫苗有效期至今年10月;有多達2億元疫苗可能被當作醫療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