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民」一詞,在內地網絡上流行一段日子後,看來已遭屏蔽。08年深圳海事局書記林嘉祥,在猥褻女童之後,對受害女童父母說:「敢跟我鬥,你們這些人算個屁呀!」這段話引導網民創出「屁民」這詞。在「屁民」遭屏蔽後,網民先用拼音字pimin來取代,繼而創出Shitizen這個英文字,以顯示在大陸無權的老百姓不是公民(Citizen)而是「算個屁」的「屁民」。
不過,Shitizen這個詞並非中國網民首創,英文早有人這麼說了。被08年《時代》周刊評為最優質50網站之一的UrbanDictionary,收有這個詞,所作解釋如下:「AShitizenissomeonewhowhinesaboutthewayourgovernmentrunsourcountrybutdoesnotbothertovoteduringelectionsandreferenda.」意思是Shitizen就是那種老是抱怨政府施政但到選舉和公投時又屁都不幹的人。
Shitizen有他們不投票並且屁都不幹的理由。其一是討厭所有候選人,覺得他們都只會做騷,一個都看不上眼;其二是民調顯示某人一定當選,沒有競爭氣氛,自己去不去投票都一樣,多一票少一票無關宏旨;其三是覺得幾個候選人沒有差別,誰當選施政或議會都不會改變,你以為選出了甲去代替乙,結果你發現你是選出了乙去代替乙;其四是對選舉議題或公投議題不感興趣,或覺得即使表達了自己意願,投出來的結果也無法實現,投票改變不了甚麼。
不過西方的Shitizen與中國大陸的「屁民」並非同一回事。二者最根本的差別,是Shitizen在選舉或公投時儘管屁都不幹但他們是有權去幹的,也就是他們beabletovote。中國的屁民卻根本無投票權。西方的Shitizen手上有選票,有政治權利,有自主權,但他不行使,那麼即使他有堂皇的理由,也會被譏為Shitizen。因為縱使你的一票改變不了甚麼,這也是自主權的體現,是個人尊嚴的體現,是一種意向的表達,那怕只是少數意見,當選者或掌政者也不能忽視。你不行使Citizen的權利,而你對政府施政又不斷抱怨,你就是Shitizen。
香港市民,處境是在公民與屁民之間。港人有法律保障的自由與人權,所以不會被當權者「算個屁」。但香港人只有很小的、不足道的政治權利,也就是只能投票產生沒有足夠否決權與倡議權的半數立法會議員,投票選行政首長影響施政就更談不上了。所以,香港人基本上是處於缺乏政治權利、無法主導自己命運的地位的,是一半公民一半屁民的混合體。在跛腳政制之下,政治沉淪有目共見。因此,港人爭普選爭了20多年,面臨2017、2020雙普選,市民要真普選而中央及特府要搞假普選,就成為近來社會上最大爭議。
特首曾蔭權前天在立法會被問到他會不會在5.16補選中投票,他儘管說「未有決定」,但他卻說了他不去投票的理由:「今次的補選有特別的地方,有五位在任的立法會議員突然辭職,之後卻又參與補選。不只是立法會內,就是社會上,都有不少人認為這次補選是沒需要的,是濫用了選舉的程序。」
若追問一下:五位在任的立法會議員,為甚麼辭職又補選呢?他們是貪玩嗎?是有錢無處花嗎?是甘願冒落選的風險玩這次「沒需要的」辭職補選遊戲嗎?
特首沒有說的,是五議員要藉此動作,給香港市民一次全民投票的機會,議題是市民要真普選還是願忍受假普選。這個公投機會,是半公民半屁民的香港市民所沒有的,但卻是文明國家「全公民」的應有權利。
面對提升為全公民的機會,特首和一眾高官已擺出他們要做Shitizen並引領盡可能多的市民當Shitizen的姿態了。是他們的真心實意還是為迎合北大人的意向,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但作為獨立個體的香港市民,沒有迎合北大人的需要,因此,即使你們有西方Shitizen那幾個屁都不幹的理由,你們還是要在這關鍵時刻作出獨立思考的抉擇:是要爭取把自己的地位提升為公民,還是眼看着逐漸淪為屁民?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