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年不像一九九七年。當年的英國選民求變心切,對執政多年的保守黨及首相馬卓安討厭之極,他們用手上的選票來個大清洗、大報復。借用馬卓安選後的說話,選民決定要把保守黨打得「頭青鼻腫」(givethepartyabloodynose),令保守黨不但輸掉大選,還輸得非常難看,重要閣員包括有望接任黨魁的MichaelPortillo也失去議席。今次大選工黨雖然一如所料般落敗,但沒有土崩瓦解,重要閣員也能保住議席;要不是白高敦最後階段暴露了驕橫的嘴臉,接連失分,工黨跟保守黨的差距將會更小!
二○一○年不像一九七九年。當年大家對政壇新丁──保守黨新領袖戴卓爾夫人有戒心,有疑慮,雖然她在民調有優勢,但不少人預期從政經驗豐富的工黨首相卡拉漢可以力挽狂瀾,勉強過關,又或是形成一個兩黨不過半的「懸峙國會」(hungparliament)。結果是,選民願意嘗試讓一個從政經驗甚淺的女子帶領國家,並自此開創了十八年的保守黨管治。今年不一樣,一派年輕改革形象的保守黨黨魁卡梅倫未能像戴卓爾夫人那樣有力擊倒工黨,只能在「懸峙國會」中成為最大黨,能否以不過半數的形勢執政仍是未知之數。
當然,出現今次這樣的膠着戰果並未令人意外。工黨已執政十三年,新鮮感盡失。假若白高敦在○七年中上台不久後大選,工黨還有可能藉經濟上升的勢頭保住執政地位;但在○八年金融海嘯後,經濟成了爛攤子,工黨連最後一張王牌也沒有了,它怎麼還能吸引選民呢?年輕英俊的卡梅倫及他領導的保守黨去年聲勢大振,幾乎一致看好可以輕易成為多數黨及入主唐寧街十號首相府。但時日越久,卡梅倫越讓選民感到他份量不足,缺乏內涵,既無新政策思維,也缺乏很大規模改革的勇氣與膽識,只是一味等待白高敦及工黨出錯。至於所謂第三黨即自由民主黨根本不成氣候,根本未有足夠組織力、財力、資源打破兩大黨壟斷的局面。在投工黨不甘心,投保守黨不放心,投自由民主黨白費心的情況下,大選只能成為拉鋸局面,只能出現保守黨應勝未全勝,工黨該敗未斷氣的困局。
從牌面上看,從道德層面看,保守黨最有資格組織下任政府,卡梅倫最有資格出任下屆首相,畢竟他們的得票及議席都較多。但從政治上來看,現階段上台執政未必明智。第一,保守黨議席不夠半數,是個弱勢政府,不容易通過甚麼政策、法案,很容易被工黨、自由民主黨利用不信任票推翻。第二,英國經濟正處於轉角的困難時刻,危機與困難隨時湧現。保守黨及卡梅倫只要拿揑不準又或是出錯招自亂陣腳,他們便要反過來承擔責任,並將大大削弱選民對他們的信心。
第三,由於選舉結果懸而不決,短期內或半年內舉行另一場大選的機會甚高,執政幾個月有多大好處是個大疑問。最後一點是讓工黨跟自由民主黨組織聯合政府可以令保守黨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地步,隨時可以藉工黨政府的個別錯誤發難,促成另一次大選,增加本身議席,達成控制國會的目標。
算來算去,這個短命首相還是讓白高敦做好了,卡梅倫也許該等一等。
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