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關活化居屋的討論不絕於耳,主因是樓價飆升,人人想置業,賺住又賺價。私人樓價升不停,政府擺明無意增供應,在這前提下,利益團體突然以社會利益出發,大推活化居屋可帶來的好處。說到底,活化居屋唯一得益者只有代理,苦了中下階層。
活化居屋,令一向成交不活躍的30萬居屋業主,可較易出售單位,不是好事嗎?有意見指,讓白表人士可免補地價,購買居屋,讓居屋每年流轉率由約3%,上升至7%以上,與現時私人樓宇流轉率相若。
苦了輪候公屋者
倘政府真的這樣做,讓白表人士可購買不補地價居屋,結果只會令其樓價上升,最終讓炒賣活動延伸至這種次優質物業巿場。倘真的如此,原先只可讓綠表人士購買的未補價居屋,將成炙手可熱投資品,令低收入人士更難買居屋,無法交回公屋戶籍。在這惡性循環下,公屋輪候冊上的低下階層,輪候上樓時間只會不斷延長。
事實上,未補價的居屋可愛之處,就是交投不活躍,樓價升得慢,居屋從來不是投資品。政府各方受壓,要守住不復建居屋這對大門,故放風說會考慮活化居屋巿場,作出政治上讓步的姿態,使想買樓人士有個夢。最後倘成事,最無助、無聲的一群,就會成為新政策下的受害者。
主要會員為中小型代理行的香港專業地產顧問商會,在這事上表現落力,原因是居屋巿場是他們主要佣金收入來源之一,活化該巿場,他們的佣金收入自然大增,對於中大型代理行,他們不放居屋巿場在眼,所以對此問題,漠不關心。
何熊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