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支持者僅指那些真正會住居屋之人士,不包括其他如政客、學者等。欲做業主是人之常情,加上香港近30年中毒似的「結婚要買樓」觀念,差不多將人分了等級:有蝸和無蝸。
然而,支持重建居屋者像欠缺動力,為甚麼?因由如下:
近年香港私樓市場升價現象是熱錢作怪。隨着前年金融海嘯,各國包括中國皆狂印銀紙救市,不但時間上脗合地於去年令內地樓市熱起來,也涉及本港的樓市。不過,熱可變溫,有時更會變冷,用些耐性吧,「谷」自己在現時買「貴」居屋並不化算。
樓價有波幅欠升幅
香港人口高速增長歌仔已唱完,單是人口增多並不能令樓價升,要賺到錢才行。香港樓價於上世紀80、90年代之高升幅,有賴數個因素,人口增同時收入亦增是其中之一。這表示不但家庭數目增多,有錢買樓之家庭數目亦增多,加上土地限制等,樓價不難升。現在這基調已不太存在,急甚麼?
過往15年,香港住宅價格有波幅沒升幅。若由94年買入至09年才出售,賺不了甚麼。然而,其間仍有3次炒賣大賺機會,真是「不在乎天長地久,只要曾經擁有」。
此外,不要被自己腦袋「耍」自己。我們之腦袋喜愛將近期事故誇大,如年來樓價狂升,同時default地將以往事情美化,如只憶念80、90年代居屋之利,忽略其弊。
居屋未必滿足期望
再者,筆者更偏見地覺得以下用家支持者,還是稍安勿躁為妙:
(一)倘若03年你是買得起私樓但無買;
(二)倘若你是近年大學畢業;
(三)倘若你只是不喜歡住較遠或較細或部份村屋等,而非上不了車;
(四)倘若你只是想遠離家長視線等。
稍為值得關注的是,那些不致窮到可入住出租公屋,但又長期上不了車的人士。就算勢在必行要協助他們成為業主,有規範地送錢送按揭會比較實際,不但有數計,而且相信比送地價便宜。當然,土地供應和住屋政策需要配合。
總括而言,居屋不一定能滿足閣下期望,或令人安居樂業,除興建出來之居屋樓盤地點設計未必合心水,部份價格旺市時亦不便宜。
鍾維傑
「地產得」獨立房地產分析網站
http://www.Real-Estate-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