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政改方案建議,除了未為實現真普選許下承諾外,更對於社會上要求廢除功能組別的訴求置之不理。在公佈方案之時,唐英年指出功能組別有其功能及貢獻,但應否廢除,則要有深入的討論及檢討。這個論述似乎是有意無意地為保留功能組別埋下了伏線。
然而,在社會的反對聲中,凸顯功能組別對香港社會和經濟的正面影響,似乎是現在支持保留人士的唯一正當性理由,但這些理由是不是完全站得住腳呢?要審視功能組別是否有貢獻,我們應該思考兩個基本的問題。第一,他們一直所提倡的「貢獻」是不是因為功能組別的存在而帶來?而廢除功能組別又會否令這些「貢獻」消失?第二個更基本的問題是現行功能組別的制度是否真的為香港帶來「貢獻」呢?只要深入探索不同的資訊後,漸漸就會發現這個理由會不攻自破。
並非不可取代
功能組別的支持者會認為,功能組別議員對推動本港經濟發展肩負起重要作用。這個說法,無疑是把這些正面影響說成功能組別的專利。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部份功能組別的議員是其行業的專業人士,在一些特定議題上,他們的確能夠提供一些專業意見。但是,這種貢獻是不是需要議員來提供專業意見呢?在審議各項政策時,立法會大可以就不同的議題找來不同專業的學者及專家諮詢他們的意見,而不需要像現在般要參與和他們專業無關的會議和政策審議,亦可同時避免不少潛在利益衝突之憂慮。由此看來,功能組別議員在香港的政制的角色是否具有不可取代性呢?
製造特權階級
殖民地時代於一九八四年提出的《代議政制綠皮書》中,建議的功能組別選舉,原意是希望立法局內有一些來自不同專業的人士,利用他們的知識貢獻社會。但時至今天功能組別選舉,已經成為各業界為自己爭取利益為首要目標,看看過往數屆的立法會選舉,十居其九的候選人都標榜自己會為業界爭取利益,而功能組別選民大多亦會以議員是否代表業界自身利益來衡量是否支持連任。例如前醫學界議員郭家麒醫生就曾因支持反種族歧視條例問題被大做文章,並在選舉論壇被對手批評他忘卻業界權益,功能組別制度設計是貢獻社會還是製造特權階級,答案實在明顯不過。
不論從人事或制度設計上的分析,都可看見支持保留功能組別的理據實在不能成立。而事實上,近來市民從高鐵或強制拍賣等事件中,已逐漸看到功能組別如何向商界傾斜,如何漠視弱勢社群。即使政府和一眾保皇人士試圖用華麗言詞去修飾,美化去為功能組別的存來建立正當性,都只是一些築於浮沙上的理據而已。
吳淦濠
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