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80年代的南華大戰精工、90年代的東方王朝後,本地球巿90年代尾步入衰退期。球員青黃不接,甲組隊數不足,成為當年新任足總主席康寶駒的最大難題,引入國援及邀請國內球隊來港參賽的構思應運而生。
前主席:後悔引入國援
99至07年間擔任香港足總主席的康寶駒,早前與記者談論其好友南勇(中國足協前副主席)因假波醜聞下台時有感而發:「我在位期間,最後悔就係引入國援。」康寶駒的感嘆大概因國內球員有打假波風氣,更因此吹至香港球壇。無可否認,在港國援薪酬普遍偏低,部份只有數千元月薪,個別人士較易受到誘惑。
國援是指來自中國或澳門的球員,外援則是來於外國的球員。根據香港足總09/10球季聯賽章則,每支甲組球隊最多可註冊八名非本地球員,但同時間只能派五人上陣,俗稱「註八出五」。現時本地球壇的國援人數達數十人,大致分三派,傑志劉全昆、王振鵬和愉園凌琮和已被辭退的吳昊鵬屬大連幫;流浪的樊偉軍、大埔的葉佳楊旭屬上海天津幫;南華李海強和流浪梁子成則來自廣東。
不過,國援也有不少成功例子。由於國援連續在港居住兩年就可取得本地球員資格,部份出色的包括徐德帥和巢鵬飛等更可入選香港隊,去年香港歷史性奪得東亞運運動會足球金牌,兩人均是奪標功臣。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