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最先令國際刮目相看的,不是北京奧運會,也不是世博,而是一九六四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震撼國際的羅布泊原子彈試爆成功。
毛澤東於美國四五年在日本投下兩個原子彈後,在延安的一次幹部會議上說:「原子彈能不能解決戰爭?不能!原子彈不能使日本投降,只有原子彈而沒有人民的鬥爭,原子彈只是空的。」
中共起步研發原子彈,是在五九年的下半年,正值餓死三千萬中國同胞的「大躍進」中期。在那個艱難時期,老一輩的香港市民還記得不時往郵局接濟國內親友郵寄花生麪粉。一身穿得臃腫回鄉,在鄉間盡卸下衣裝給親友,回港時單衣薄屣、兩袖清風的歲月。在那個時候的中國糧食定量供應,副食品非常短缺。所有核武器研發人員,同樣要挨餓、面對營養不良出現身體浮腫的艱苦時期。
飢民如何看京奧世博
當時,不少人揶揄中國在一窮二白瀕臨饑荒時研發原子彈,是「不要褲子要核子」。
然而當時捱着餓的廣大中國人認為,中國有了原子彈,就不怕被強國侵犯,雖然自己飢腸轆轆,孩子營養不良,溫飽無期,但那是為保家衞國的無奈犧牲。覺得自己為國家受苦犧牲是光榮,是愛國情操的表現,是非常值得支持的國防基建項目。
到今天,中國已經可以研製「兩彈一星」(核彈、導彈和人造衞星)。可是,除了被欽准先富起來的沿海城市居民外,在偏遠地區的大多數居民,仍然在嚴峻危險的居住條件下生活。他們每晚都撫摸着脆弱的壁柱裂縫,希望他們的居處不會出現地震,否則就會喪身在舉目的泥跌天花下。
捱餓的中國人可以忍受吃草根樹皮,樂見國家在國防功業有進。但是今天的飢民破落戶,若有幸一睹京奧璀璨、世博浮華,作為家長的會感到落寞迷惘,因為這個只是推介貿易博覽的玩意兒,國家一擲過四千億。這一擲,還強調是環保節約!
昨天的中國人甘心為國防武器勒緊褲頭;今天的中國人會否為窮奢極侈的大花筒花費又甘心地勒緊褲頭?
深化山區農戶的矛盾
京奧和世博的窮奢極侈鼓舞那些沿岸城市先富起來的暴發戶,他們在享受國家民族自我感覺優越的認同感。可是,在此同時,亦深化偏遠山區佔大多數農戶的矛盾,令他們覺得與國家的普遍生活條件和經濟觀念脫節甚至是背道而馳。
今天,單看京奧和世博的花費,農民就肯定自己沒理由接受窮苦。
國家要擺闊,就沒有要人民捱窮的理由。國家要在盛事擺闊,也沒有在天災時向人伸手求助的理由。擺闊的代價,就是必須同時專注照顧貧窮戶,否則擺闊就是社會動盪不安的引子。
何明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