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針:英國首相是中情局棋子? - 盧峯

探針:英國首相是中情局棋子? - 盧峯

對政治特別是國際政治有點興趣的人都該看看《影子滅殺令》(TheGhostWriter)這齣充滿睿智的電影,了解一下甚麼叫兩面三刀,了解一下敵人就是身邊人枕邊人的味道,了解一下堂皇說詞背後的齷齪。電影唯一的缺陷是中文名字選的不好,TheGhostWriter是代筆或「槍手」的意思,在英語世界特別是政治圈有本身獨有的位置與涵意。電影公司大概是擔心一般觀眾誤解,又或是認為希治閣式的懸疑追殺氣氛是電影的賣點,最終決定用上「影子滅殺令」這個有點「行」、有點不知所云的名字。
跟另一位影壇長青樹奇連依士活一樣,年過七十五的波蘭斯基創作力越來越旺盛,作品比壯年還有味道,還有深意。今次的《TheGhostWriter》涉及複雜的個人、政黨、國際政治關係,波蘭斯基處理起來舉重若輕,有條不紊,讓觀眾很容易把握首相與首相夫人的控制與被控制關係,首相與被撤職外相的新仇舊恨,首相與私人助理的曖昧……等等;當然還有英美特殊關係(TheSpecialRelationship)這份似真又似假、像霧又像花的政治關係。
作為一個來自歐陸的知識分子,波蘭斯基自然不會照單全收英美同盟是世界民主基石之類的說法。在電影中波蘭斯基向觀眾特別是歐洲、英國觀眾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那就是工黨上台的十多年來,英國的外交政策為何以美國的利益為優先,英國的外交政策為何如此受美國主導;這究竟是巧合、是戰略利益真的一致還是美國情報機構落力操控的結果。
把英國傾力支持美國說成是中情局幕後操盤的結果未免有點戲劇化,也沒有多少證據。但波蘭斯基提出這樣的疑問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個人的偏見,而是不少歐洲人、英國人的疑問。
二次大戰以後,英國的確盡力靠攏美國以保持英國在國際事務上的影響力,並且不斷或明或暗,在公在私吹噓「英美特殊關係」,又把這套關係說成是自由世界的基石。從邱吉爾開始,英國首相都盡可能跟美國在任總統建立緊密的個人關係,以示英美同盟完好無缺。但是這樣的同盟仍然是有底線的,英國首相及政府依然會對美國說不,依然保有本身的外交戰略。六十年代中期開始美國大規模介入越南內戰,高峯期派出五十萬美軍在越南及中南半島作戰。當時,美國政府也希望盟國包括英國即使不出兵協助也能積極支持美國的越南政策。可是英國政府並沒有這樣做,反而不時批評美國過份介入越南內戰非常不智。
八十年代戴卓爾夫人執政,她跟美國總統列根既是盟友也是soulmate,內政外交上都有很多共同理念。不過鐵娘子絕不是躲在列根後頭的跟班。阿根廷出兵佔領福克蘭群島,鐵娘子不管美國的反對立時決定出兵,並由始至終不接受美國提出分享主權的建議。而在對蘇聯及東歐陣營方面,戴卓爾夫人也盡力建立自己的管道及影響力;促成蘇聯及東歐集團解體的戈爾巴喬夫第一個會見的西方國家領袖就是鐵娘子,會面後她一再為戈爾巴喬夫說好話,協助他打開跟西方對話途徑。

到新工黨及貝理雅上台,英國卻徹頭徹尾跟在美國後頭,美國說一,英國立時跟着說一,完全不敢說二。美軍開進阿富汗,英國立時跟進。美國政府揑造證據以便進攻伊拉克,英國政府非但沒有質疑,反而照辦煮碗弄一堆虛假情報作為出兵藉口,即使大部份國民反對出兵也要堅持下去,到現在七年多仍未能全身而退。其他如北韓、伊朗問題,英國同樣沒有本身的立場與策略,一切唯美國馬首是瞻。
從特殊關係到一面倒靠攏,新工黨為何有這樣的轉變實在是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假若明天大選後工黨下台,接手的保守黨更有必要重新考慮這種一面倒政策是否該繼續走下去!
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