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四問題檢討 紓緩壓力鄭汝樺態度稍軟建居屋有商量

提四問題檢討 紓緩壓力
鄭汝樺態度稍軟建居屋有商量

【本報訊】面對復建居屋的呼聲日漲,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昨日在《信報》撰文,重申政府政策是令市民「居者有其所」,而非「家家有層樓」。文章表面上對停建居屋態度強硬,但同時提出四組房屋政策問題,政府高層希望藉此帶動應否復建居屋的公眾討論。據悉,鄭汝樺立場稍稍軟化,主要是置業困難致民怨日深,政府希望藉檢討居屋政策紓緩政治壓力。記者:呂焯均、黃偉駿

鄭汝樺昨日在《信報》撰文,以洋洋3,000多字回應近期社會對復建居屋的爭議。她表示,市民無論是租是買,最需要是一個居所,購買一手新樓、二手樓或居屋同樣是上車途徑。若考慮保值與升值因素,購買居屋更非置業者首選。

補貼置業須有共識

她說政府房屋政策是維持公平和穩定環境,所以自02年起,一直將資源集中在供應公屋,為無力租住私樓的低收入人士提供居所。回顧97年,政府出售資助房屋單位數量,每年增至2.8萬個,但樓市同時創新高,反映樓價升跌取決於供求,而興建居屋需時5至7年,當供應到位時市況已不同,隨時對樓市造成負面影響。
對於80後青年投訴無力供樓,她認為很多人置業是循序漸進,先買二手中小型單位,再慢慢樓換樓。若以公共手段為未曾置業的人士提供補貼,社會是否有共識?她認為訂出政策幫助單身年輕人士置業,似乎不是主流價值。鄭汝樺承認,董建華年代以全港七成住戶置業為目標是不切實際,所以02年後政府已退出私人市場,置業率不再成為政策目標,而是反映市場情況。她重申供應居屋的原意,是讓有經濟條件的公屋居民騰出公屋單位,給予其他輪候人士,協助置業者上車只是其次目標。
表面上,鄭汝樺對停建居屋態度強硬,但文章同時提出四項問題,包括政府房屋政策應協助誰?對不獲協助者是否公平?應否將興建公屋的資源轉投居屋?以及應否供應更多土地興建私人小型單位?讓公眾討論。
政府消息人士說,文章說明政府態度有改變,正是回應社會的聲音。因為過去幾個月樓價上升,令市民感到置業困難,要求復建居屋的聲音漸大,但社會上不少意見是感性大於理性,例如樓價高企,便應以居屋壓抑樓價,相信不少人都不認同,故政府無意改變停建居屋的政策。然而,社會對復建居屋的討論越來越熱烈,政府不可以不理會,經過政府高層拍板,決定由該局局長鄭汝樺撰文帶動討論,研究居屋政策的走向。

至少要花數月研究

鄭汝樺的文章旨在引導市民表達意見,結論可以是復建或不復建居屋,該局會聽取民意,希望達致一套完整和持久的政策,不會受短暫樓市升跌影響,例如過去樓市大跌時,二手樓價接近居屋價,令居屋滯銷;又或者哪些階層置業應獲政府資助,都需要詳細考慮。消息人士稱,此研究至少花幾個月,暫時難說復建居屋的機會有多大。該局會率先放寬居屋二手市場,以及一次過推售居屋貨尾,市民仍會有足夠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