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曾鈺成為了投票支持政改方案,不惜辭去立法會主席的尊貴職位,我一點都沒有驚訝,也絲毫不感到意外。服從命令聽指揮,指到哪裏打到哪裏,在黨性面前,人性可以埋沒,在大局面前,原則可以放棄。上下五千年,這種事例多如牛毛,曾鈺成主席如此良好示範,在我國歷史中,稀鬆平常,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了些甚麼。
曾鈺成競選立法會主席的時候,為了秉持公信與中立,信誓旦旦,向一眾議員承諾三不:不投票、不參加民建聯黨團會議、不發表任何引起議員辯論的評論。曾主席為了通過政改方案而辭職投票,如何在極小可以轉寰的空間裏,能夠過關,對詭辯技巧的要求,相當高超。
事先張揚引起泛民恐慌
曾主席果然不負眾望:競選時承諾當主席不投票,以保持中立,但辭職不當主席了,作為一個普通議員,已經沒有中立不中立的問題,即使投票,也不會違反承諾。曾主席讀數出身,邏輯嚴謹,辯才無礙,如此解釋,霎時之間,很難找到破綻,在一個不講原則只求過骨的社會,表面看來,的確可以自圓其說。
薑是越老越辣,曾主席表面無懈可擊的邏輯,被另一位主席破解了。曾當過港英年代立法局主席的黃宏發先生接受我的訪問,點出了問題的要害:主席投票不投票不是最關鍵,在不少西方議會,為確保議會能順利運作,議長都保留投票權利。但曾鈺成表態支持政改,要用自己的一票支持通過政府的方案,在任主席時說出這番立場鮮明,激起爭議的說話,已經違反了「不發表引起議員辯論的評論」的競選承諾。
當然,即使黃宏發點中了問題的核心,為了超額完成政治任務,曾主席辭職票的決定,仍是絲毫不動搖不退縮。
令人感到興趣的是,曾主席突如其來的政治動作,在政改方案即將提交表決的敏感時刻,引起的政治效果會是甚麼?立即而明顯的是:泛民捉鬼,亂作一團。不算曾主席的一票,建制派手握三十六票,差四票夠三分二的絕大對多數,可以通過方案。現在要勞煩曾主席老人家辭職投票,意味着政府已撬走泛民三票,誰變節必定引起泛民恐慌互相攻訐,變節的預期,會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有這種反應,效果已達。
接下來的問題是,誰來接立法會主席?有泛民中人已被點名,雖然矢口否認,但泛民與建制眉來眼去態度曖昧探路上位的,當中大不乏人,如果泛民真的有人用支持票交換主席的位置,也絕不稀奇。
犧牲立會主席形象名譽
即使是建制派接任,拒絕承諾按傳統不投票就可以了。釋放了曾鈺成一票,泛民三票穩妥的裝在政府口袋裏,主席又可名正言順投票支持政改方案,政府穩拿四十票,大功告成。
為了完成任務,曾鈺成不惜用詭辯來犧牲立法會主席的形象和名譽,誰說特區和中央政府,對能否通過政改方案毫不在意?
泛民三票,是千真萬確?還是子虛烏有?春秋之筆面前,要看你們的骨頭和脊樑了。
吳志森
資深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