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腎救命 等足28年《生命的讚歌》揭示病患悲歌 籲捐器官

求腎救命 等足28年
《生命的讚歌》揭示病患悲歌 籲捐器官

【本報訊】「每一位移植康復者,都是生命的勇士;每一位器官捐贈者,都是生命的天使。」香港移植學會出版新書《生命的讚歌》,用一個個有血有肉的生命故事,喚起社會對器官捐贈的關注,叫世人摒棄留全屍的傳統觀念,捐贈器官,弘揚大愛。
記者:王智君

香港移植學會本年4月訪問了442名病人,佔全港等候器官移植人士約四分一,其中等候換腎的受訪病人最多,佔93%,逾六成病人已輪候器官移植三年或以上,約兩成更苦等逾八年。調查發現,52%病人認為成功輪候器官移植的機會不高,甚至極微,6.8%更因此想過做儍事。

捐夫器官救兩命妻欣慰

雖然去年器官捐贈數目創新高,但瑪麗醫院肝臟移植中心主管盧寵茂表示,近期屍肝供應直線下跌,上月整個月只有一宗屍肝移植手術,相對於去年平均每月有三至四宗,最多達六、七宗時明顯減少,相信與宣傳有關,「好似第一宗交叉換肝(個案),姨仔為救姐夫捐肝嗰宗個案,之後真係好多人因為佢哋咁勇敢而感動。」但近期同意家人死後捐肝個案又回落,可見中國人傳統全屍觀念仍根深柢固。
截至去年12月31日,全港有1,720人正等候器官移植,其中輪候換腎的有1,602人。成功的腎臟移植個案中,等候年期最長達28年,令腎病患者長年飽受洗肚或洗血之苦。為呼籲更多市民加入器官捐贈行列,縮短病人輪候器官的時間,香港移植學會出版新書《生命的讚歌》,用生命影響生命。
梁玉蘭在書中寫下丈夫兩年前意外去世的情況,「在醫院的四天裏,我甚麼也不懂做,只是牢牢握緊他的手,恐怕他就此離去。四天裏,我回想昔日很多歡樂愉快的片段。我不停與他說話,總希望他聽到,然後像電影情節般奇蹟地蘇醒。」可是,奇蹟沒有出現,梁玉蘭紅着眼將丈夫的器官捐出,「我沒有傳統觀念,不認為有全屍才算完整。」她後來收到兩張接受了丈夫器官移植的感謝卡,非常欣慰,「原來丈夫可以給兩個人、兩個家庭新生活的機會,他的死亡沒有枉費。」

消防總隊目獲救後救人

許培道現職消防總隊目,曾兩度換肝。他02年12月因肝病入院,需要馬上做換肝手術,姪兒因而為他捱了一刀。手術翌日卻出現併發症,幸好數天後有屍肝捐贈,救他出死門關。康復後,他重投消防工作,08年四川地震更被派遣到災區協助救援。他在書中寫道:「醫護人員和捐肝者的家人救了我,我有責任幫助更多人……讓生命燃點到最後一刻。」

等候器官移植人數

腎臟:1,602
肝臟:100
心臟:10
雙肺:8

註:截至09年12月31日
資料來源:醫院管理局

特稿
再度輪候換腎 自覺渺茫

一個合適的屍腎,等候十年八載是平常事。現年45歲的靜儀一等便是10年,惟近年腎臟排斥越來越嚴重,令她04年重踏每星期兩次、每次5小時的洗血之路。面對第二次輪候換腎,她自覺移植機會比上一次渺茫,卻仍能笑看風雲,「抱平常心,家人對我不離不棄,我都唔會放棄。」
靜儀的病史「一疋布咁長」。她就讀中一時確診紅斑狼瘡病,令腎功能不斷下降。中三時,一天上課期間突然嘔吐大作,從此絕迹校園,七年來每天服食類固醇控制病情。惟腎病持續惡化,二十歲出頭的靜儀便要靠洗肚將體內毒素排出,「洗咗十年肚,後來因為腹膜發炎轉做洗血,周身都畀針插過。」

45歲的靜儀(左)正第二度輪候換腎,分享時卻依然笑容燦爛。

96年換腎出現排斥

1994年,換腎機會在靜儀身邊輕輕擦過,「我嗰時有肺癆,食緊抗生素,醫生話唔換得。」是否很失望?「我好平靜,反而阿爸喊住求醫生同我做手術。」兩年後正式換腎,靜儀以為幸運之神終於眷佑她,豈料出院那天腎臟出現排斥,醫生雖「落重藥保住個腎」,但那天起她就知道,健康的生活不會長久,洗血的痛苦日子會再度降臨。
靜儀有份在新書《生命的讚歌》中撰文,字裏行間沒有怨天尤人,只有感恩,「移植後睡眠質素得到改善,不用限制飲食和水份,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也多了……有賴這幾年的移植生活,讓我的病情得以暫時改善。」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