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向來是彰顯國家實力之場地。一八五一年首屆世博,英國為展示帝國實力,便把各殖民地的民族帶到倫敦,將之與動植物一併展出,例如愛斯基摩人與北極熊擺在一起,非洲人與黑猩猩一同展出。當時環球交通不發達,傳播科技落後,大國只好借博覽會展示實力。隨着殖民主義衰落,傳播科技和交通發達,國家現狀,全球皆悉,世博的主題也漸漸改為關注人類的生活和發展。
真正的大國,不會滿足於顯露經濟實力,還要展示文化力量,以及人權、民主、自由等現代文明價值。但世博落到中國手上,目的又變回展示國力的原始慾望,而失去關懷人類的文明價值。先不論抄襲、秩序等事,只是不讓《蘋果日報》記者採訪,損害言論自由,便已失大國風度。試問現代史上的世博,曾有不讓記者採訪這種橫蠻之舉嗎?只能說,在中國的世博,你能看到的,早已精心安排,故來賓不會看到中國的維權人士如何被打壓,看不見貧富懸殊、貪官欺民的實況,聽不見對政權忿忿不平的聲音。看到的,只是一隻一隻的「大河蟹」。所以世博最值得看的並非展品,而是當地的網上討論區、貧民區等,那裏必有意想不到的發現,讓來賓不枉此行。
葉秋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