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與生產力 - 高慧然

山寨與生產力 - 高慧然

香港媒體真是少見多怪,對世博的抄襲傳聞津津樂道,以為發現了甚麼新聞熱點。統統忘記了,大國特色,其中之一就是山寨。早在去年韓寒就寫過一篇博客文章:〈沒有山寨就沒有新中國〉,文章把建國初期的中國形容為山寨蘇聯,把政協委員比喻為非常山寨版的議員。令人莞爾。
深圳出版的一本流行雜誌,趕在世博開幕前,以六頁篇幅,討論抄襲專題,把抄襲形容為生產力,「萊特兄弟讓世界上第一架飛機飛上了藍天,沒有人指責波音公司抄襲。愛迪生點亮了世界上第一盞電燈,也沒有人詬病飛利浦抄襲。」把發明的推廣與發展跟信手拿來的山寨主義混為一談,的確夠雷人的。
文章把模仿形容為「師夷長技以制夷」,把互聯網、設計、論文、翻唱到文學各領域中的模仿現象視作常態,每有令人側目的觀點,「與其他行業相比,設計界最大的矛盾在於,這是最講究創意的行業,可是沒有抄襲,創意又無從談起。」「其實,受到一朵花的啟發和受別人作品的啟發,實質上沒有甚麼不同,關鍵是你要能夠通過抄襲找到自我。」
通過抄襲找到自我,大約就是大國崛起的動力,或曰生產力。通過抄襲,我們有了形形色色的山寨商品、山寨娛樂、山寨文化、山寨品牌……由物質到精神,山寨貫穿一個國家的發展史,如影隨形。難怪韓寒說,抵制山寨就是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