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來如此:少帥現象 - 潘源良

源來如此:少帥現象 - 潘源良

李安納度季後將不再執教AC米蘭。這宗「事先張揚的被炒事件」,恐怕會令許多有志於「踢而優則教」的少帥引為警惕。
從球星晉身教練的例子,球壇中不勝枚舉。但近年出現的「少帥現象」,有幾個明顯特點。早年的球星投身教波,大多沿着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的道路;有了成績與經驗,才會步步高陞,終於領導班霸。卜比笠臣與白賴仁哥洛夫,都是從低做起。

多與球隊仳離收場

近年的少帥,卻多數來勢洶洶,石破天驚;一下子就成為焦點接班人。列卡特與尹巴士頓先後領導荷蘭國家隊,奇連士文執教德國與拜仁,然後有巴塞隆拿的哥迪奧拿,祖雲達斯的費拉拿及AC米蘭的李安納度。
這些新帥的冒起,獲得球會的聘用,多少令人覺得是出於名氣成份。無疑,在商業味濃的今天,少帥的出現,對球員乃至球迷,都有一定的吸引力與凝聚力,令球隊的招牌,可以閃耀一時。
可惜上述名單中,成功例子不在多數。而更加令人好奇的,是這一群少帥,在新鮮感迅速減退後,事業隨即停滯不前,多數與球隊仳離收場後,目前仍在待業。到底是沒人問津,還是他們意意興闌珊,就很難說。
這群少帥大多崇尚進攻足球,初期為球隊帶來刺激與成績,最終卻因為不善整理防線而丟職。離隊時候,往往被總結為缺乏經驗,又會流傳球員不聽指令,將帥不和等消息。
無疑,每個教練跟每支球隊的關係都不一樣。但近年的這種「少帥現象」,對球隊與教練本身的長遠發展,都不理想。像哥迪奧拿這樣天時地利人和都配合的例子,尚且要看日後發展,其他的情況看來,就很有泡沫成份。
仍然沿用傳統的一套,不求即時稱霸,卻在射燈外默默耕耘的少帥,近年有愛斯賓奴的普捷天奴。我祝福他。
文:潘源良
有線足球評述員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