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針:希臘的「長命債」只有「長命還」 - 盧峯

探針:希臘的「長命債」只有「長命還」 - 盧峯

出現金融危機,經濟衰退時,銀行及金融機構最通常做的是「落雨收遮」,是收緊貸款及「關水喉」,以免損失更大;至於亟待救援的客戶,銀行大概丟下一句「愛莫能助,深表同情」就了事。但原來銀行已不算最不近人情的了,那些後知後覺的評級機構更厲害,他們連愛莫能助或同情也沒有,反而肆意落井下石,在企業或政府最水深火熱、最需要貸款援助時調低他們的信貸評級,令他們連借錢翻身的能力也奪去,令金融市場更波動。難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前幾天在《紐約時報》專欄大聲疾呼搞金融改革不能放過評級機構。
事實上各大評級機構在○八年金融海嘯中的表現着實令人失望及憤怒。大部份出事或變成垃圾的債券、次按票據,出事前都被評為A級或穩健的產品,風險極低,息率也低。到次按爆煲,評級機構才像「瞓醒覺」那樣發覺先前的評級不妥,立時大幅調低這些產品的評級,把它們打成垃圾。這種事後孔明及翻臉不認人的做法,為投資者帶來的是一個個陷阱及嚴重的損失,為金融市場帶來了巨大的波動及不穩定。
最新一波希臘債務危機及由此引發的金融市場震盪同樣是評級機構的「傑作」。就因為評級機構突然宣佈把希臘及葡萄牙債務評級大幅調低,全球債市股市商品市場登時立立亂。歐股、美股分別下跌百分之二至三,港股也一度跌破二萬一千點的水平。然而希臘、葡萄牙債務深重不是最近才發生的事,兩國的債務問題自金融海嘯後已清晰可見,他們要歐盟或其他國際組織如國際貨幣基金會(IMF)援手已是公開的事實。其他幾個「歐豬國家」如愛爾蘭、西班牙、意大利各有難題也是意料之內的事,評級機構突然在這些國家背上插上一刀,令她們在融資、借貸上更捉襟見肘。這樣做不是在「落井下石」、幫倒忙嗎?
其實,歐洲央行、IMF及德國政府已就拯救希臘的方案達成基本共識,援助金額超過三百五十億美元,IMF更表明隨時會加碼增加貸款,確保希臘度過難關,不會無力還債。而且,在雷曼倒閉引發軒然大波後,各國政府及央行已吸取教訓,明白事前伸手救助一個可能出事的機構或國家遠比袖手旁觀讓她倒下好,至少成本較低,後患較少。可以說,不管是IMF、歐洲央行甚至德國都不會坐視希臘倒下不救,都不會任由希臘破產。只要市場明白希臘政府不會賴債,「以債養債」的遊戲便可以玩下去,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愛爾蘭也不會出現債主臨門的困局。
當然,IMF、德國的貸款不可能徹底扭轉希臘政府入不敷支的問題,不可能改變高福利下的結構性赤字。但高福利、高開支引發財赤不是希臘獨有的問題,歐盟各國、美國、加拿大統統如此,只要經濟保持增長,只要政府不破產或失去借貸能力,財赤就不會變成重大危機,「長命債長命還」好了!

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