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控網絡數據:減排見效港空氣污染日趨改善

監控網絡數據:減排見效
港空氣污染日趨改善

【本報訊】粵港珠三角洲區域空氣監控網絡的數據顯示,去年的區域空氣污染狀況錄得改善,區內錄得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及可吸入懸浮粒子等三種空氣污染物濃度均錄得跌幅,只有臭氧濃度錄得升幅。綜合全年數據,去年區域空氣質量指數值有逾75%的時間,符合適用於一般生活區的國家二級水平,反映兩地的減排措施漸見成效。
記者:蔡建豪

監控網絡自06年啟動以來,透過16個分佈於整個珠三角的監測站,包括三個設於本港荃灣、東涌及塔門的監測站,收集空氣污染物濃度數據。

四種污物僅臭氧濃度升

本港環境保護署及廣東省環境保護廳已完成去年的監測結果報告,發現去年錄得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及可吸入懸浮粒子等三種主要污染物濃度年平均值,較06年時分別下跌38%、9%及7%。單與08年比較,去年二氧化硫及二氧化氮的濃度年平均值,也分別錄得26%及7%減幅。
四種主要污染物中,惟獨臭氧濃度不減反增,去年的臭氧濃度年平均值,較06年錄得17%的升幅。若與08年的水平比較,去年的臭氧濃度年平均值,也上升了10%。環保署發言人指出,臭氧是經光化學反應形成,氣象因素令臭氧濃度出現很大波動。去年整體日照較強及少雨,容易造成光化學污染。相對今年首季日照強的日子較少,較去年同期的臭氧濃度,錄得20%減幅。

沙塵暴對本港影響短暫

早前本港受到東北地區的沙塵暴影響,環保署發言人指出,沙塵天氣會令可吸入懸浮粒子的濃度上升,但沙塵天氣只會造成短暫時間的影響,故對區域空氣全年平均數值的影響輕微。發言人指出,在二氧化硫以外,大部份空氣污染物已達到粵港兩地當初訂立的2010年減排標準,二氧化硫的濃度也會隨電廠的脫硫裝置投產而大幅減少。環保署已與廣東省方面商討,着手制訂新一輪的減排目標。

粵港珠三角污染物濃度變化

年份:2006
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0.074
二氧化硫:0.047
二氧化氮:0.046
臭氧:0.048

年份:2009
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0.069
二氧化硫:0.029
二氧化氮:0.042
臭氧:0.056

變化(%)
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7
二氧化硫:-38
二氧化氮:-9
臭氧:17

註:污染物濃度平均值單位為毫克/立方米
資料來源:環保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