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卓越的學者,心中應該都有一把火,否則難以燃起熱情向學海崖岸進發。61歲的數學大師丘成桐獲頒發沃爾夫數學獎,是繼師傅陳省身後,第二位獲此殊榮華人。他82年獲得有「數學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是首個囊括兩個大獎的華人學者。
建言政府搞高科技
丘成桐現為中大博文講座教授兼數學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大昨日為他舉行慶祝會。不少人說可惜諾貝爾獎不設數學獎,否則丘成桐獲獎不作他選;丘成桐說焉之非福,因為獲獎後可能要兼顧很多社會事務及應酬,難以專心做研究。
末代會考生投訴試題份外艱深,丘成桐說他也看過一些本港與內地中學、大學考試題目,大師眼中當然都是「小兒科」級數。他說試題不是太難,一般學生也可以應付,反觀哈佛大學本科生的試題,艱深程度可能連教授都難倒。他說香港學生投訴題目難,可能因為習慣了接受別人幫助,因此遇上難題便抱怨,慨嘆香港教育制度不主張培育精英,「如覺得太難便不想做,是庸才,不是精英。應自己想辦法去做。」
已經是世界級學者了,難得沒有睥睨這個平庸的社會,還苦口婆心地為眾生建言。香港要注重高科技發展呀,做研究的學者才有發展機會,可惜這個政府只喜歡投資地產,愛搵快錢,要兩三年就有回報,發展高科技只是口號,「冇做過甚麼,政府冇興趣做科技發展,因為初期要蝕錢。」
盼資助博士後研究
社會培養人才所費不菲,若他們因經費不足放棄研究,無疑是把之前的所有心機前功盡廢,丘成桐說,希望政府可以效法外國,博士生取得學位後,再資助他們三至五年,留下他們在大學繼續研究,否則他們因為怕失業而離開研究行列,才是真正浪費人才,大師說每個博士後每年只要幾萬美元資助罷了,這些投資,值得做。今年沃爾夫獎於5月13日在耶路撒冷舉行頒獎禮,由以色列總統親授獎項。
記者 張文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