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上海的老同學通電話,他說前兩天去超級市場買三文魚,不料連櫃枱都不見了。一問,原來冰島火山爆發,歐洲三文魚運不過來,斷貨了。
由老同學沒能吃上三文魚,想到近來說得沸沸揚揚的「低碳食品」。
「低碳食品」指的並非食品本身的化學成份有沒有碳,而是這樣食品在製造跟運輸途中,有沒有排放過量的二氧化碳。自從哥本哈根開了國際減排會議之後,人類的神經也就緊張了,做什麼吃什麼,都要問一聲是高碳還是低碳。
一樣食品,如果從一地運到另一地銷售,要用汽車,要用飛機,這就罪過了,就有「排放」了。運得越遠,排放越多,這一樣食品的「罪名」就越大,最好不要吃它。
那麼,冰島火山一爆發,航空交通中斷,算不算環保的意外收穫呢?
世界上本來運作得很好的運輸網絡,將大家聯繫起來,互通有無,促進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因此我們吃到了巴西牛、挪威三文魚、法國睡蟹。遠在美洲的人,也吃到了中國的東北大米和哈密瓜。
如果要提倡「低碳食品」的話,各地食品都不要運出去了,於是各地產物各地人自己吃,別人吃不到,也不應該吃。生意也不要做了,「物流」也不要搞了,一聲「減排」,日子往回過就是了。回到了各自鎖國的年代,富國自富,窮國有貨也不給賣。這樣的「低碳世界」,是不是就成全了「環保大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