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蔔和蘿蔔皮 - 邁克

蘿蔔和蘿蔔皮 - 邁克

食通天的讀者來函指正,我在西門町王記府城吃得津津有味的一碗,應該是蘿蔔魚丸湯,不是冬瓜魚丸湯。對對對,我大概餓得太淒涼,一有得食就當堂食懵咗,連味道都摸錯隔籬,湯裏那些切成大片大片的白色物體,當然不是季節性的冬瓜,而是長買長有的白蘿蔔。啊,怪不得那幾天叫床老達不到平日的洪亮音階,令煲老藕的新丁大失所望,蘿蔔吃得多據說破氣呀,哈哈哈。這個錯誤特別不可原諒,因為寫的時候身在日本─日本人不是把蘿蔔稱為教人想入非非的「大根」嗎,開正鹹濕鬼嗰籠,怎麼會繞道而行,難道潛意識患了極度羞赧症?
早前順手寫了「新撕蘿蔔皮」,也榮獲對廣東俗語素有研究的讀者賜教。我一直的理解,罵人唔馨香的這幾個字,指「有乜咁巴閉?同啱啱撕落嚟嘅蘿蔔皮咁上下之嘛」,顯然自以為是不求甚解─首先,蘿蔔皮不是撕的,是批的,雖然我進到廚房雞手鴨腳做嘢打爛嘢,卻是批蘿蔔皮批薯仔皮的熟手技工,沒理由不省起。正確的寫法,似乎公認是「身屍蘿蔔皮」,古時窮人以羊毛皮衣裝殮,這羊毛皮不是高貴的茄士咩,通常又叫蘿蔔皮,所以叉起條腰吐出來的五個字,其實有咒人死無銅棺可殮的意思,比我又天真又儍的想像惡毒得多。又有一派指是「新絲蘿蔔皮」,說皮草以貂狐為貴,有一款老羊皮,長長白白如切絲蘿蔔,穿出來寒酸。不管哪一說最正宗,都證明了老廣的勢利無遠弗屆,蘿蔔皮這種食之無味棄之毫不可惜的廢料,我們也執住大做文章。能這麼廢物利用,往好的方面想,也算環保吧?